上線初期只有電力企業參與交易
賴曉明說,全國碳市場運行初期,預計首批參與者還是控排企業,機構投資者和個人都不會參與。“未來條件成熟以后,預計機構投資者會很快被納入市場。”
也就是說,以電力行業為突破口,2225家發電企業將率先開展交易。
賴曉明強調,碳市場的主要目標是服務于企業
減排,用市場化機制讓企業以較低的成本減排,核心是要形成一個合理的碳定價。和金融市場相比,碳市場還是屬于小眾市場。
他分析說,全國電力行業配額總量是40億噸左右,如果按照全國7大試點區域今年以來的成交加權平均價計算,未來全國市場碳價可能不到30元/噸,若按此計算,全國碳市場市值近1000億元左右。“這樣一個市值的市場是不大的,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配額并不會進入市場流通,因為企業要靠它來履約。”
專家呼吁盡快納入其他行業
展望未來全國碳市場發展,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認為,根據全國碳市場總體設計,上述8大行業中的20個主要子行業中,近7500家企業都將納入,碳市場控制的
碳排放總量約為67億噸,約占全國72%的碳排放量,中國碳市場能夠在碳達峰和
碳中和行動中發揮很好的作用。
賴曉明認為,全國碳市場要形成一個合理碳價,市場必須要有一定的流動性。他建議從三方面推動今后的碳市場建設:一是盡量多地納入控排企業,這是增加市場容量的一個前提條件;二是盡量多地納入市場參與主體。如果金融機構也能夠參與碳市場,對市場流動性會有極大貢獻;三是盡量多地增加交易品種,建議條件成熟時推出碳
衍生品,將期貨納入到整個碳市場,形成從場外到場內、從非標到標準的多層次碳市場。
“這樣市場規模才能上去,價格才能真正有效,對企業的控排成本,對新能源和
節能投資、技術的導入都會有一個清晰準確的引導信號。”賴曉明說。
“現在當務之急就是將試點企業從電力行業擴展到多個行業。比如
水泥和電解鋁都屬于成熟行業,應爭取今年年底前把這兩個行業都納入進來。”張希良說,“十四五”期間爭取做到對8大行業的全覆蓋。
張希良建議,我國應立足減排承諾、排放結構、市場化條件等國情,分階段完善全國碳市場設計,充分發揮碳市場主體作用,開展碳市場與碳稅兩種
政策工具協同實施的研究,處理好碳市場的本質屬性和金融屬性的關系。
張希良還說,從現行政策看,國家仍然非常鼓勵地方碳市場進行持續創新,也就是說,即使全國碳市場建立起來了,地方試點也不會被關掉,仍有望繼續運行,并通過降低門檻,覆蓋更多行業等舉措,與全國碳市場錯開試點,并最終形成鏈接或整合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