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應對“大考”?
對于即將被納入
碳交易市場的企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主動擁抱變化,改變對成本的固有認識。此前,企業更多考慮自身的成本支出(private cost),而對社會成本如環境污染等重視不足。未來,企業需要充分兼顧這兩者。
另外,企業也要改變對收益的認識。此前,
節能減排對企業而言意味著成本支出。但通過
碳排放交易平臺,企業可以通過更新排放設備、主動降低耗能等措施降低碳排放,并將節約出來的排放配額轉化成碳資產,在市場上售賣以獲取收益。
當然,碳交易平臺對不同類型企業的影響不同,其作用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并不能很快就起到降低碳排放,或讓企業從中獲得收益的效果。雖然長期來看其會帶來正向收益,但短期內能否抵消給企業帶來的額外成本尚是一個疑問。歐盟的碳交易價格也是很長時間之后才慢慢上漲,發揮出應有作用的。我們只有等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式運行之后,才能慢慢預估它給企業帶來的短期影響。
隨著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成立,產業升級的速度也將加快。很多企業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利用這個契機,推動企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從而更輕松地通過此次“大考”。
(作者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張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