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
2010年
中國啟動了碳排放交易計劃。
2013年
2014年
重慶、廣東、湖北、天津納入試點。
2016年7月
在以上7個地區完成第一階段的試點后,2016年7月開始進行第二階段的試點。據不完全估計,第一階段7個試點地區的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7%左右。
我和研究團隊通過研究這7個試點地區在實行碳排放交易之前和之后大氣能見度的變化,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在試點的第一階段(2014-2016年),是否納入試點對當地的大氣能見度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在進入第二階段后(2016年之后),相比于非試點地區來說,試點地區的大氣能見度有比較明顯的改善。
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的碳排放交易試點涵蓋了四個行業:火電廠、石油
化工、
鋼鐵廠和
水泥廠。從2010到2012年,廣東省這四個行業的企業年排放二氧化碳均達到20000公噸以上。在試點的第二個階段期間,尤其是進入2018年之后,廣東的碳排放交易非?;钴S。
采取碳排放交易系統之前,在廣東省內部,那些即將受監管企業附近地區的大氣能見度和未受監管企業附近地區的相差無幾。在第一個試點階段,兩個地區間的大氣能見度大致相同,但進入第二個試點階段,特別是2018年以后,那些受監管企業附近地區的能見度有所提升。根據我們的估算,能見度提升了約4%。
碳排放交易試點對建立全國性碳排放交易
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借鑒。但是要想在全國推廣,其難度是巨大的。因為7個試點地區經濟相對發達、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而我國不同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依然較大。另外,我國大部分碳排放量較大的企業是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的市場化程度還相對較低,因此它們如何高效參與市場化的碳排放交易目前來看是一個
難題。
另外我們需看到,試點地區花了好幾年時間,碳排放交易才逐漸活躍起來。未來把市場化程度更低的地區納入碳排放交易系統,培育市場的時間勢必要更長。而培育市場的一個關鍵,就是要讓
碳交易的價格更好地反映企業的
減排成本。如果交易價格太低,沒有企業愿意主動減排從而將省下來的配額拿到交易市場去售賣,交易價格怎么能上去呢?最好的方法或許是由市場的供需關系來形成有效的價格機制。
總而言之,當前建成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但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道路也是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