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碳中和要注意低成本可及技術的使用

2021-5-13 19:41 來源: 財新網 |作者: 俞建拖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幾年前在《中國發展報告2017》中,對中國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做過測算。總體上看,我們對碳達峰前景比較樂觀,主要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甚至可能會在2030年之前實現達峰,但是當時我們沒有研究碳中和。碳達峰現在關鍵問題是峰高到多少,有人認為,為了減少碳達峰壓力,現在不妨多排一些,這是行不通的。峰值越高,在碳中和歸零過程中,要求的技術進步和發展模式轉變的速度就越快,這個影響是非常大的。

  圍繞碳達峰和碳中和,這里想補充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廣泛采用夠得著的技術。社會上可能比較關心突破性、顛覆性的技術,但實際上已經有大量相對比較成熟的技術,成本不高,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如被動式房屋這樣的節能建筑,只是沒有得到推廣,社會層面沒有被銜接。雖然不是負碳技術,但是相對傳統模式是低碳的,通過技術的滲透可以降低碳減排。一些小技術和小工具要用好,比如能源領域里的能源標識,使用效果特別好。還有暖氣用暖的計量,目前中國用暖的方式比較粗放,不管房間有人沒人都是一樣供暖,不能根據個人喜好調整。通過樓宇內的用能計量,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能源效率。

  第二,重視結構性的機會。前段時間做城市化研究,發現農村居民人均能源直接消費已經高于城市居民,意味著城市化過程中,人口空間流動本身就可以帶來減排的獲益。當然,城市化過程中,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用能需求提高會帶來排放壓力,效應是疊加的。但是,農村在能源排放和消耗上顯然不再是人們想象的那種田園牧歌場景,從這個變化可以看到結構性改進的空間。減排很多是通過經濟社會結構性變動來實現的,非技術性因素可以為技術解決方案帶來空間。

  第三,保留關鍵技術路線的可能性。碳中和并不是絕對的零排放,而是正排放和負排放的結合,最后達到碳中和的效果。因此技術上也將是正碳技術和負碳技術相結合的模式。現在大家對于低碳技術和零碳技術關注得比較多,但是負碳技術關注不夠。很有可能美國未來走另外一條路,一方面保留很大一部分相對傳統的生產模式,另一方面通過大力投資碳捕捉碳封存技術并取得很大突破,通過這個實現綜合零碳路徑,綜合成本可能更低。這方面技術路線的選擇可能性還是要保留著。

  第四,要考慮部門、地區和行業差異。碳中和是整個國家層面的碳中和,但并不意味著每個部門、行業和地區都要或者能夠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關鍵還是要因地制宜、因業制宜。正是因為部門、地區和行業有差異,碳匯交易市場才能形成并充滿動力。

  第五,關注機會的同時要考慮挑戰和成本。現在很多業界人士對碳達峰和碳中和帶來百萬億的投資機遇感覺歡欣鼓舞,但是背后的轉型代價和成本考慮不夠。在我們這樣目前煤炭仍占主體的經濟體,未來多少煤礦要關閉,多少傳統高碳行業要關門,影響多少家庭,也需要測算。國際上對中國怎么擺脫煤炭依賴也十分關注,一位美國朋友經常轉發國際上對中國的各種評論,最關注的是中國在海外火電建設,和中國自身火電站怎么脫碳的問題。我很認同劉世錦主任說的,早轉型代價越輕的判斷。但轉型背后幾代人、很多行業多少會受到負面影響,怎么樣預先為這個過程做好安排,也是需要提前考慮的。

  第六,做好大眾的溝通和動員問題。碳中和肯定會帶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但是仔細想來的話,這種調整更多涉及能源來源和用能方式,而不是根本性的能源資源使用量級上的調整,也不是世界各國人民過美好生活的基本內容的調整,不是整體性的顛覆。如果說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調整,對大眾來說很可能造成恐慌和抵制,是否碳中和意味著我們不能吃肉、不能開車、不能用電器了?做好面向大眾的常識溝通,對鼓勵全社會參與低碳發展很重要。另外,也會有人擔心,如果設計針對每個人的完整的碳賬戶,會不會整個生活方式都會被監控,喪失個體自由度?從可操作性的角度看,碳的監測盡可能在宏觀和中觀層面實現,但是可以在個別領域,出臺鼓勵個人低碳出行、低碳消費的碳積分和獎勵。

  第七,林業碳匯可能被低估。恢復森林是目前最自然的、最可及的負碳技術和碳捕捉的技術。中國現在森林覆蓋率20%左右,森林植被的碳匯存量大約92億噸。有研究估計,中國目前森林碳匯一年4億多噸,換算成二氧化碳有12億噸。現在我們年度總排放100噸左右,預計達峰時會到140億-150億噸。如果森林覆蓋率提高50%,同時提高林業質量,可以對沖新增排放超過10%,這個減碳能力不能低估。

  第八,大規模儲能問題可能悄然解決了,對可再生能源發展是利好。我到基金會工作后,參加的第一個課題是吳敬璉老師和陳清泰主任領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課題,具體參加的是新能源、電動汽車的課題。當時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特高壓、電動汽車、光伏和風力發電等問題上似乎都有解,但大規模儲能問題一直沒有特別好的路徑,制約了可再生能源的普及。現在看,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這個問題可能悄然得到解決,如果未來中國新增汽車中有1000萬-2000萬輛都是電動汽車,實際上增加了1000萬-2000萬個分布式蓄電池,形成了分布式儲能系統,這有助于解決光伏和風力發電的穩定性以及與傳統電網銜接的問題。

  作者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本文為作者在2021年4月22日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碳中和目標約束下的綠色技術創新”博智宏觀論壇月度研判上的演講。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