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發搶跑
碳
減排從來不是新命題,2008年奧運會前夕,
北京的“藍天計劃”就給傳統能源企業出了一道時代的考題。當年,華能在北京高碑店熱電廠建設了中國第一套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捕集項目。而這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CUS項目的建成,也有一段曲折的歷程。
2007年,當時華能清能院的郜時旺團隊接到任務,在華能北京熱電廠建設碳捕集裝置。但就在項目馬上要開工的時候,澳大利亞合作方的圖紙和技術資料卻突然來不了了。
郜時旺只好立足國內,將
化工行業的碳捕集技術移植到
電力行業。由于技術難度非常大,處處碰壁之后,郜時旺團隊只能自主鉆研,提出了關鍵的創新工藝。近一年的努力后,2008年在高碑店熱電廠建設的二氧化碳捕集裝置生產出了食品級的二氧化碳,填補了國內空白。
“作為中國第一個捕集裝置,這一項目向國際社會宣布中國自己也掌握了二氧化碳捕集的技術,突破了卡脖子技術,也讓中國在國際氣候談判的談判桌上有了一定的底牌。”劉練波說,“上個月,我們又和澳大利亞達成合作,將華能自主知識產權的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出口到澳大利亞,這也是中國的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第一次出口到西方國家。”
當前,國內除了華能集團之外,國家能源集團等能源企業都設立了碳捕集相關示范項目。如國家能源集團就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全流程煤基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示范項目,為CCS技術的推廣和使用提供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