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索比光伏網攜手中國
建材檢驗
認證集團(CTC)于
北京舉辦光伏+建材“碳達峰、
碳中和”技術研討會,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核心合作能源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毛濤在會議上闡述了“3060碳目標”下光伏行業轉型建議。
他認為,2020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約100億噸,其中80%為二氧化碳。根據相關研究,若全國年均經濟增速低于5.5%,
碳排放量有望在2025年達到峰值,峰值規模約為108億噸。在經濟增速較高情形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十五五”期間進入平臺期,峰值超過111億噸,給“碳中和”工作帶來更大壓力。
根據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的報告,“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將進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新階段。一方面,通過排放標準、能耗限額、能源效率標識、總量控制、
節能監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等,打好溫室氣體
減排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合同能源管理、節能量交易、用能權交易、碳
排放權交易等專業化減排工具,以及綠色稅收、綠色金融、綠色采購等相關
市場化手段,加快溫室氣體減排步伐。
以下為毛濤的精彩致辭:
我梳理了一下在重要國際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對外所做的一些承諾,可以看到這個頻次非常高,證明國家和習主席對這個事情非常重視。
在2035年“美麗中國”基本要建成,2030年前“碳達峰”,遠景目標提出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八項中,第八項做好“ 碳達峰、碳中和 ”相關工作,包括“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綱要,提到了具體的數值要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8%,這是“十四五”的一個要求,包括后邊重復了前面的用能權,包括碳排放權交易。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作會議里面,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6%,這是“十三五”期間的,還有提前兩年完成
鋼鐵的去產能目標。
部署2021年的八個方面重點工作里面,在第二項著力穩定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專門提到圍繞碳達峰、碳中和這個目標節點,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制造工程,工信部正在編制“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其中將”達峰、碳中和“作為一個重要的要求,包括現在工業領域低碳行動方案正在編制。
3月15號,中央財經委第九次會議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
電力系統。包括4月30號,中央政治局會議都提到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積極發展新能源。
“整個溫室氣體排放過程中,在發電領域占到42%,工業是30%,一般整個工業領域占了80%的發電”麻煩修為:“整個溫室氣體排放過程中,發電領域占到42%,工業是30%,從包括發電在內的大工業口看大概70%”。
有幾個新的轉變:
一、總體的應對思路,從單一應對氣候變化轉向減污降碳的協同,這個要有法律依據,在2015年《大氣污染防治法》修改的時提到協同
問題,最為重要的是2018年發改委機構調整,應對氣候變成司轉隸到生態環境部,把氣候變化重要職能作出調整,在之前的基礎上,包括散煤治理、過剩產能壓減等。
引用黃部長在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一段話:“十四五”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進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一個新階段。因為大氣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基本上具有同治同源,治理手段具有類似性,以前主要分散在兩個部門,現在對于工業企業來說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部,大家壓力可能會小很多。
應對方法從探索走向成熟,之前是從強度控制向強度和總量雙控的轉變,最早是在2009年已經提出來2020年碳排放量是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40%到45%單位GDP,在2014年的時候已經提出來這個總量目標,當時提出在2030年左右達峰,特別是去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包括前面“十四五”和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一個強度目標,有總量控制,包括強度控制。之前中國提總量控制、強度控制目標的時,國外有質疑聲,中國經濟是在發展的,碳排放量是增多的,咱們現在提出總量控制+強度控制表明了政府減排溫室氣體的決心。
二、從自由排放向受控制排放的轉變,之前大家排放溫室氣體是沒有法律約束的,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在美國是麻塞諸洲(音)訴美國環保局二氧化碳屬性問題,最高法院九名法官5:4通過了,他們將二氧化碳定義為污染物,定義之后就采用污染物的一些控制方法在《清潔空氣法》中間應對溫室氣體這個問題。先不說是不是污染物,現在也有一些質疑,全球氣候變暖是歷史發展周期中間的一個歷史階段的階段性現象,還是一個永恒的趨勢?這個都不確定。但是這種溫室氣體排放氣溫升高的趨勢已經對生存環境產生影響,這個基于一個風險預防原則是有必要來進行應對的,現在包括國內、國外都采取了應對方式。之前主要在七個碳排放試點城市對溫室氣體進行了管制,現在全國
碳市場啟動,萬噸標煤以上的企業逐步納入碳市場里面。
三、從免費排放向有償排放轉變,現在基本是免費排放,包括去年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第15條規定現在是免費分配配額為主,適時要采取有償分配配額的方法,未來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會逐步升高,需要企業提前布局、提前轉型。
四、從局部排放向普遍控排轉變,之前是試點,現在全國都開始啟動。
五、從單一氣體向多種氣體轉變,未來的趨勢肯定是要將溫室氣體都放在管制的范圍內,只是現在起步階段是抓問題的重點,先將二氧化碳的排放抓好。
另外管制手段是從行政管制轉向市場管制。 行政管制是非常重要的,像排放標準、總量標準、總量控制等,包括節能監察工作是設定了一個紅線,企業達到這個標準排放,或者在總量內排放是不會受到行政處罰的,但是進一步激勵企業減排這個動力是不足的,它需要市場化手段的一個應用。現在咱們國內像合同能源管理、節能量交易、用能權交易、碳排放交易等等,這種專業化的減排工具之前做了大量的試點,或者應用,包括稅收、金融、采購相關
政策也是加大了這種應用力度,主要是想通過這種市場化的方法讓一些掌握先進技術推動
碳減排的企業能從環保工作中受益,讓高碳的企業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增加運營成本逐步退出,這必然是一個“十四五”包括未來的一個趨勢。當然這個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兩者是需要相結合的,因為進行市場手段要設計相關的體系,包括咱們碳排放交易的交易規則,設定排放總量的指標等等。
還有一種是社會化的管制,這個是鼓勵性的、倡導性的,包括企業資源減排協議等。
碳排放交易市場現在能納入的主要是萬噸標煤以上的企業,大概能涵蓋到國內5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剩余的50%溫室氣體排放量怎么弄?我建議通過碳稅的方式進行規范,稅收是不區分的,只要排放溫室氣體都是可以來征收碳稅,當然還要協調跟碳排放交易機制之間的關系,我個人建議納入碳排放交易的一些企業繳納碳稅。
個人建議: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協同問題,現在所有政策調整都集中在大企業,中小企業這塊基本上是沒有相關的針對性的法律進行規制,當然這個中小企業去減排溫室氣體的難度是非常大的,這塊就需要大企業通過供應鏈管理的方式,康艷兵主任提到零碳供應鏈,通過大企業來帶動,隆基今年發布倡議,供應鏈減碳倡議,這個方式是非常好的,實現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能力方面的協同,由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節能減碳。康老師講到歐盟這邊2023年征收碳關稅,包括光伏企業很多產品是出口到歐洲的,這有必要做好自身的一些布局,當然咱們光伏是制造綠色能源的,但是自身的生產過程中也是需要消費能源排放污染的,也需要提高制造過程的一個能源使用率下降,這樣面對國外綠色壁壘的時候咱們提前布局,避免國外征收對光伏企業影響是比較大的。
其次是能源供給,從化石能源轉向清潔能源。包括光伏、風電也是國家大力發展的,之前中國以年均2.8的能源消費增長,支撐的是7%的GDP增長,未來要走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增長速度會放緩,但是還是有將近5%經濟增長,能源消費需求大概是在2%左右,每年都在增加。
從產業結構來看,現在是從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在邁向產業鏈的高端,現在國家對兩高行業發展出臺了非常多的強制性標準,包括一些環保規定,也在逐步將小亂散退出,這個過程中在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產業附加值較高的產業來發展。
企業從消極應對轉向了積極布局,之前在試點城市勢很多企業是按照要求來進行碳減排。
舉例:零碳供應鏈或者綠色供應鏈勢必會在碳中和,或者碳減排發揮重要的作用。國內相對滯后一點,華為提的目標:“在2025年前推動前100的供應商來制定減碳目標,”
現在國家提出“3060目標”之后,很多企業包括地方也在進行布局,碳達峰是整個國內的一個碳達峰,東部地區要早一點,中西部因為發展需求很高,像南陽人均GDP才五千多美元,發展的潛力還是非常大的,達峰目標好制定,后期的中和難度還是非常大的。在東部達峰的時候,它會結余出來一些
碳指標,中西部地區是可以用的,中西部地區還是有必要結合自身的特點,或者產業發展情況可以比國家達峰的要求適當晚一點,也一定要考慮發展的可持續性。
現在主要還是以央企、國企為主。能源類的企業像華能,包括國家能源集團基本上都是2025年,還有鋼鐵企業寶鋼設定的是在2023年,
河北鋼鐵設定的2022年。大家設定這個目標沒有問題,其實大家設定這個目標的一個維度不是太一致的,有些可能是針對自己企業的生產過程來設定的,有些把建筑也納入,有一些可能把員工的也納入,還是需要有一個統一衡量的標準,然后企業再依據這些標準來制定可能會更科學一點。
當然這種帶來的機遇也是非常多的,一、國際合作,中國在
節能減排這塊相關的技術需求是非常大的,需要國外低碳的一些技術和市場進行融合,當然光伏行業發展是非常好的,也在幫助國外實現他們的碳達峰,或者碳中和的目標。
二、產業升級的訴求會越來越大,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包括風電光伏這種新能源企業,這種發展機遇是非常大的。
三、低碳的技術,空間大,包括綠色金融、氣候金融這塊的機遇也是非常大的。
對光伏企業來講,首先要及時制定自身發展的碳目標,特別是對出口量相對比較大的,根據國外政策趨勢來推動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低碳轉型,避免征收碳關稅直接增加了成本。另外是加強供應鏈的協同,希望光伏龍頭企業對中上游的一些中小企業采用供應鏈管理的方式推動他們節能減碳,包括對他們提供一些相應的融資、技術改造、能力提升的一些幫扶,能夠提升整個供應鏈的低碳發展水平。其次是理性布局自己的產業發展,現在光伏熱、風電熱,現在棄風棄光非常低了,各地都在上項目,下一輪的棄風棄光有沒有可能發生,需要理性布局。當然還要注重技術創新的應用。最后是提升國際化的水平,中國產品現在基本上占領了整個國際市場,但是在標準檢測這塊距離國外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對生產做相關服務的國際標準制定和檢測服務方面也是有待提升,這樣才能夠讓光伏行業持續健康的發展下去。
謝謝大家。
(本文據嘉賓演講整理,未經嘉賓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