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碳排放可能產生的影響
去年7-8月開展的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收集了567份來自
市場參與者和相關領域專家的反饋,對中國碳定價的未來給出了他們自己的預期,這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問卷調查。之后不久,習近平主席便承諾中國將在2060年之前實現
碳中和。
受訪者預計,未來幾年內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將對投資決策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今年(2020年)的投資決策將受到很大或中等程度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受訪者代表的企業是八個地方
碳交易試點的參與者)。當被問及對于2025年投資決策的影響時,這一比例上升到了69%。預期到2025年投資決策不會受到影響的受訪者比例僅為5%。
全國
碳市場的平均價格預期從2020年的每噸41元,提高到2025年的每噸66元,再到2030年的每噸77元。調查詢問了利益相關者對本世紀中葉的碳價格預期,從而了解碳價在中國中長期低碳戰略中可能發揮的作用。2050年的平均碳價格預期為每噸140元,但未來較長時間尺度的實際價格水平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作為參考,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的碳價格從2017年的每噸5.5美元左右上漲至2020年底的36美元以上,幾乎達到歷史最高點。美國加州和東北部各州的區域碳市場近期價格分別為每噸17美元和7美元。另一方面,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2017年主持的碳價格高級別委員會曾建議,為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到2020年碳價格至少要達到每噸40到80美元,到2030年則需要達到50至100美元。
2020年9月舉行的一次小組座談會上,來自
電力部門代表們的反饋顯示,在他們看來碳價格不應超過每噸30元。國企領導們擔心如果成本對企業影響過大,會影響企業年度績效考核。為了活躍市場交易,激勵企業抓住并實現更具成本效益的
減排機會,電力部門建議應盡快將其他高排放部門納入這一體系。
80%的受訪者預計中國將實現習近平主席2020年9月做出的“2030年前”(之前的說法是“2030年左右”)碳達峰的承諾,36%的受訪者預計中國的排放將在2025年或者更早之前達到峰值。如果全國碳市場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為總量控制和交易系統的作用,應該能幫助中國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監管機構可以從國際經驗中獲得信心。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已經可以成功地以經濟高效的方式推動減排。其覆蓋的排放單位排放量在2005至2019年間下降約35%,2019年強勁的碳價促使這一年的排放量減少了9%,發電和熱力部門的排放更是減少了15%。
碳定價之難,難在開始。在中國政府決定建立全國碳市場的這一刻,它就已經邁出的碳定價的關鍵一步。現在碳交易機制已經成型,而習近平主席的氣候雄心所帶來的勢頭和政治意愿能夠使該機制得到進一步鞏固。未來幾年間,我們有可能會看到絕對排放上限的確立和降低,更多行業被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數據更加公開透明,以及更加有效的跨部門協調。特別是對能源和工業領域的監管機構而言,他們不應該將全國碳市場視為對自身的一種威脅,而是應該將其視為一項會對自身
政策目標產生重大協同效應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