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缺口巨大碳金融市場機遇可期
今年3月,全國首單銀行間
市場“
碳中和”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BCP)落地。該產品發行規模為17.5億元,優先層票面利率僅為2.99%,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支持風電、水電和光伏等清潔能源項目。
央行行長易綱此前在中國發展高層
論壇上表示,對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資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測算,規模級別都是百萬億元人民幣。這樣巨大的資金需求,政府資金只能覆蓋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場資金彌補。
作為給碳資產定價的平臺,我國的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目前規模還不大。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12月,8個試點省市碳排放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約為4.4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為104億元。不少機構預計,隨著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落地,到碳達峰的2030年,我國
碳市場累計交易額有望超過1000億元。
海南省綠色金融研究院研究員王汀汀表示,目前我國碳市場主要是由具有真實碳排放需求的控排企業進行現貨交易,活躍度較低、價格不連續。反觀發達國家的碳市場,絕大部分的成交都來自于以現貨為標的的金融產品,銀行、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可以通過
碳金融產品參與到碳市場中。
央行研究局的一份報告指出,培育交易活躍、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市場,在交易方式方面宜給予交易機構更大的靈活性,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探索碳排放權交易場所開展連續交易和集合競價。同時,適當放寬準入,鼓勵相關金融機構和
碳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市場交易、創新產品工具。
“之前申能參加上海清算所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共同舉辦的碳遠期仿真交易,取得過第一名的成績。未來市場可以探索的碳金融產品,包括碳遠期、
碳基金、
碳配額質押,等等。”劉弦說,碳金融產品有利于發現和穩定碳的價格,同時也為碳市場帶來流動性。隨著碳市場運轉日趨成熟,碳金融將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