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
碳中和的意義不止于綠色環保,其背后所蘊含的人類社會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對于依附于實體經濟而存在的金融業來說,亦意味著一場漸進式的變革
光伏和太陽能投資、可再生能源占比、
減排、減污等多個目標之間產生的協同效應,使得
碳金融超越圍繞碳
市場的概念,達到了綠色金融的概念。圖/ 新華
文|張威 張穎馨 楊秀紅 唐郡
編輯|袁滿
“自從研究綠色金融后,出差就再沒用過酒店的一次性洗漱用品。”一位金融監管人士自述,2015年綠色金融成為他的研究關注點,并由此觸發了環保意識的覺醒。
也正是在這一年的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但情懷大于行動,該人士感慨當初幾年綠色金融踐行之艱。
現實生活中,一份早年的各省酒店用品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全國1.5萬多家星級酒店,每天消耗的洗漱用品120萬套,其中70%-80%最終直接浪費,混入生活垃圾成為環境污染源。
另一份研究數據顯示,如果把每年生產的塑料袋綁在一起,可以繞地球7圈,超過50種魚誤食過塑料垃圾,每年大約100萬只海鳥因塑料污染導致死亡。
從陸地到海洋,全球人類都能切身感受到的變化是,氣溫逐年升高,氣候越來越暖。又一項研究表明,如果人類繼續按照目前的
碳排放常態,2100年,全球氣候升溫將超過4攝氏度,這一趨勢發生的概率超過90%。
導致臭氧層被破壞的過量碳排放,被氣候界認定為全球變暖的一大元兇。
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巴黎協定》,其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
“在這之前,中國對氣候變化的態度是相對消極的,主要強調不能抑制經濟增長,作為發展中國家不能承諾約束性硬指標。”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說。
周小川所說的“在這之前”的分水嶺已經到來。
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
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是一個值得深刻理解和落實的重要轉變,這種轉變并不是表述上的微調或者政策上的延續式更新,而是理念上、認識上、立場上的轉變。”周小川評論道。
在2020年12月12日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在“30·60”碳目標的基礎上,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幾項總量指標進一步細化: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伴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明確,綠色金融迎來發展契機;但在舉世承諾之下,踐行者也感受到倒逼的壓力。
“在碳中和約束條件下,有兩個方面的任務格外緊迫”,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3月20日的中國發展高層
論壇上,鮮有地系統闡述了中國綠色金融的當前要務及政策體系規劃。
第一,實現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資,要以市場化的方式,引導金融體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資支持;第二,氣候變化會影響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需要及時評估、應對。易綱表示,圍繞這兩方面要求,人民銀行已經把綠色金融確定為今年和“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點工作。
事實上,五年間,中國綠色金融貸款余額達12萬億元,存量規模居世界第一;債券存量約8000億元,居世界第二。
盡管如此,與碳中和目標所需巨大資金量的對比下,綠色金融當前的發展規模略顯尷尬。
來自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的數據顯示,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到2060年我國新增氣候領域投資需求規模將達約139萬億元,年均約為3.5萬億元,長期資金缺口年均在1.6萬億元以上。
碳達峰、碳中和的意義不止于綠色環保,其背后所蘊含的人類社會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對于依附于實體經濟而存在的金融業來說,亦意味著一場漸進式的變革。
一位接近監管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鑒于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結構,綠色金融對于商業銀行意味著信貸結構重塑,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面臨的一個最大的挑戰還是能力的挑戰。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則更加直接地指出,金融機構如果不參與到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中,就會失去最大的投資和業務增長機會。“如果股權投資者在這些高碳產業和企業中有股份,且這些企業不轉型,那么未來這些股權的估值將很可能變得很小甚至變成零。如果銀行貸款給高碳企業,且這些企業不轉型,那么一些長期貸款就會變成壞賬。”
應對壓力,易綱羅列出央行綠色金融的工作表: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強化信息報告和披露;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納入氣候變化因素;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應對氣候挑戰;深化國際合作……與此同時,央行已經啟動建立全國性的碳核算體系。
每一項工作背后都是一場系統工程,“30·60”雙
碳指標的時鐘倒轉之下,中國綠色金融的路線圖正在逐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