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彌合分歧、為地球降溫?
自20世紀80年代起,氣候變化逐漸成為涵蓋全球治理、外交、環保、經濟發展等領域的綜合議題。人類也愈加警醒,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性、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從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到建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制度,國際社會經歷了很長時間。”周兵強調,極端天氣并非僅影響某一地區、某一人群,而是具有全球性或區域聯動性,牽一發動全身地產生難以預測后果的蝴蝶效應。
周兵進一步介紹,從1992年多國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如今《巴黎協定》進入全面落實的關鍵階段,國際氣候治理逐步從“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向“國家自主貢獻”推進,謀求以制度設計彌合分歧。
中國和美國是世界兩大經濟體,也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居前的國家。周兵強調,在國際氣候治理中,大國作用和責任更加突出。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中國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
碳排放累計下降18.2%,全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炭機組達到8.9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6%。中國建成的世界最大規模超低排放清潔煤電供應系統,光伏、風能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國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23.4%。
同時,在2020年9月舉辦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的目標;12月,中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美國總統拜登就職首周即在白宮簽署多項政令,宣布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
問題的
政策舉措。2月19日,美國宣布正式重新加入《巴黎協定》。白宮日前發表聲明稱將于本月舉辦領導人氣候峰會。各種跡象表明,美國也正在從無視氣候變化、廢除氣候變化道路上“回歸”。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中美雙方重要的合作領域之一。14日至17日,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訪華期間,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同其在上海舉行會談,就中美氣候變化合作、《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等交換意見。
“克里任美國務卿期間曾與解振華共同參與《巴黎協定》制定,并推動發表《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眼下,兩人重新對話,或為中美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積極因素和確定性。”鄒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