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扎實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
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答記者問時也談到,中國一直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中國為達成《巴黎協定》作出重要貢獻,去年又宣布了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自主貢獻新目標,展現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堅定決心。
在今年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成了熱議的新名詞,諸多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議都涉及到它。有人大代表表示,碳中和并不意味著不燒煤了,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把煤變成良好的煤
化工,比如對煤的清潔使用等,這方面需要加大技術攻關力度。能源結構轉型需要技術加持。用新興能源來代替傳統能源,并進行高質量使用,就需要進行技術革命。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負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被植樹造林、
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這就是所謂的碳中和。而碳達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
當前,發達國家已步入工業化后期,二氧化碳排放量正逐步下降,加拿大、日本、歐盟均已實現碳達峰。而我國當前尚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能源消耗量及碳排放量仍處于上升階段。我國2019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仍高達57.7%、單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深入推進化石能源、工業、建筑、
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能效管理顯得尤為關鍵。有政協委員提交提案,建議發布能源綠碼與試行
碳匯交易、推行重工業脫碳與近零能耗建筑、開發海涂水域光伏與地熱資源、推動港口岸電與農村電氣化、開展城市區域能源與氫能應用、全面推進全程能效管理等方面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計劃。
“碳中和”離不開全民參與。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關鍵在于能源融合發展與多行業多地區聯動,其核心是推動發展方式朝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推動能源、產業、基礎設施、國土空間乃至消費和貿易的結構性變革。而這離不開系統設計、統籌協調、共同參與、部門聯動、分類施策,離不開不同主體的高效協同、良性互動。
“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
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勾畫了中國未來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光明圖景。中國向世界莊重宣示提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時間節點,展現的是國際責任,是大國擔當。
“碳中和”是一個全新的革命,將給我國經濟、能源、技術、政策體系帶來深刻影響與挑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遠大目標,是一個巨大的系統性工程,既要兼顧雙循環、產業安全自主可控、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又要全社會達成共識,一致行動,形成“全國上下一盤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