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明年的巴黎會議之前力主召開的“前鋒”會議,昨天,聯合國氣候領導人峰會在紐約召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
行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9月19日在京表示,當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已經進入到了一個關鍵的階段,國際社會正致力于在2015年就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的強化行動達成協議。
同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獲國務院批復。針對規劃提出的目標,解振華承認,盡管“中國政府有決心、有信心確保2020年之前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實現”,但完成上述目標確實有相當大的困難。
作為全球第一的碳排放大國,中國碳排放強度居高不下,引起各界對我國“碳排放峰值年”是否提前到來的擔憂。
截至發稿,《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拿到的最權威結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提供的,該實驗室認為中國能源活動二氧化碳排放將在2025年前后達到峰值,約為85.6億噸。
上述實驗室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領銜。這一最新結論也可以認為是中國高級官方智囊首次公開表述中國碳排放峰值的確切年份。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有關專家向本報記者透露:“在今年9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政府或將公布有關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信息。”
解振華19日也表示:“峰值
問題中國政府現在肯定會認真研究,爭取盡早宣布。”
他說,依據一般的規律,隨著經濟的增長,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會隨之增加。但只要采取了積極的
政策措施,走“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徑,發展方式和能源結構做比較大的調整,還是可能會出現經濟增長跟碳排放脫鉤的情況。
2009年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與2005年相比,截至2013年,中國
碳強度已下降了28.56%,相當于減少了25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不過,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依據7.4%的經濟增速,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應該是4%,但實際達到5%;單位GDP能耗原計劃3.9%,實際達到4.2%。
此前,多家研究機構曾預計中國碳排放峰值年份為2030年前后,更多的研究機構則表示“無法確定”。
“中國的經濟結構將在2020年之前發生重大變化。”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分析稱,絕大部分高耗能工業產品產量在2020年之前達到生產峰值,之后開始下降。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此前對本報記者表示,東部沿海大部分地區有望在2015年前后煤炭消費量陸續達到峰值并開始下降,這將促使東部地區二氧化碳排放在2020年之前即有可能在全國率先達到峰值,為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奠定基礎。
但他同時表示:“今后兩年
節能降碳的挑戰雖然不像‘十一五’的后兩年那樣艱巨,但不確定性仍然很大,主要因素是城鎮化和產業轉移。”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稱,目前,我國的
鋼鐵、
建材以及
有色金屬、
化工產量已經能夠滿足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基礎設施,以及工業生產的需要。從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積、機場、道路、鐵道、大壩等看,目前基本已經處于頂峰。
姜克雋認為,中國能源消耗總量在2050年應該被嚴格控制在75億噸以內。同時,隨著能源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更多清潔的非化石能源被投入使用,碳排放應該在2025年前后實現峰值,并在此之后實現絕對量
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