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碳達峰與
碳中和愿景的提出為我國低碳/脫碳發展明確了新方向,也對科技創新和技術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世界各國均將科技創新作為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歸根結底也需要依靠科技進步。我國
碳排放總量大、強度高,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時間周期短,現有技術尚存在不足,科技發展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并提前部署。我國碳中和技術發展需要為保障我國碳排放高質量達峰和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技術可行、經濟可承受的科技支撐。各部門需要結合自身特點制定技術發展路徑。“十四五”是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關鍵時期,應全面加強相關脫碳、零碳、負排放技術發展的全局性部署,加快開展研發示范。為了更好地推動面向碳中和愿景的科技發展,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完善保障機制與加強國際合作。
引言
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應對氣候變化事關我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事關發展全局和長遠,既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參與全球治理和堅持多邊主義的重要領域。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提出了我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愿景,并在國內外重要會議上多次強調該目標落實的重要性。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決定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年度重點任務之一,“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將寫入“十四五”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進一步凸顯了我國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愿景的決心和信心,以及重信守諾的責任擔當。
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確立對科技創新,特別是整體技術布局與技術發展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是碳中和愿景的提出預示著未來
減排力度將發生深刻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要求相對排放基準線的
碳強度降低,碳中和目標需要實現整體經濟活動的源匯相抵,對能實現深度減排的脫碳、零碳和負排放技術需求明顯增強。二是碳中和愿景的提出將對能源供給側和消費側產生巨大影響。不僅需要工業、
交通、建筑等消費側部門積極響應,而且需要
電力、燃料等能源供給側部門做出主動調整,負碳電力系統的重構、零碳能源體系的建立,以及近零排放工業流程的重塑亟需科技支撐。三是碳中和愿景的提出將給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帶來顛覆性改變,需要兼顧減排目標實現、能源資源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多重需求,亟需區域、行業和整體的系統優化集成提供支撐。
科技創新是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國務院各部門密集出臺應對氣候變化有關
政策,都對科技支撐提出明確需求。生態環境部2021年1月發布《關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要“積極推動重大科技創新和工程示范”,要加強氣候變化領域科技創新的能力建設、支持力度等。地方政府及相關企業紛紛制定碳達峰與碳中和背景下的發展規劃,把促進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新作為支撐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分析科技需求、明確技術發展路徑,對我國實現高質量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