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應該如何支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金融系統如何切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孫明春:我覺得有幾點:
第一,金融機構應該提前率先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起到表率作用。
一方面,金融機構
碳排放量本身不高。據我們測算,我國金融機構碳排放可能僅為全國碳排放總量的千分之三或更低。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財務實力比較強。我們也做過測算,金融機構碳
減排的成本應該不會超過收入的千分之一,完全是可承受的。
實際上,國外很多金融機構都已經實現了碳中和。全球財富500強里有130多家金融機構,其中約四五十家外資金融機構實現了碳中和,還有很多機構提出要在2030年、2035年實現碳中和。目前來看,已經實現碳中和的世界前500強里面的金融機構,沒有一家中資金融機構。海通國際是國內第一家提出要在2025年實現碳中和的。
所以我想,其他國家金融機構都已經實現了碳中和,中國的金融機構完全也有能力實現,那么為什么我們不做個表率呢?
這樣做是有其意義的。金融機構自身實現碳中和雖然只是減少了全國碳排放的千分之三,看起來直接意義不大,但是有很重要的間接意義。
因為經濟中有很多服務類行業,和金融機構一樣,它們的碳排放量也不高,而且財務上也有實力。比如信息行業或很多高科技企業,對它們來講,要實現碳中和其實也不難。如果金融機構帶頭,其他企業都跟上的話,實現
碳減排的量就不只是千分之幾、百分之幾了,可能會更高。
第二,金融機構可以深度參與
碳交易市場,通過
碳市場價格機制的變化,推動全社會的“碳中和”行動。
金融機構要實現碳中和,不可能完全不排放,最終有一些排放可能需要通過碳抵消或購買
碳信用來實現,這就會增加碳交易市場的需求。
現在國內有8個地方性碳交易市場,但是交易量都很少,而且價格差異很大,與歐洲和美國相比,整體價格也比較低,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需求。如果金融機構能主動去購買,可以帶來更多需求,把市場搞活,推高碳交易價格。
實際上,碳價上升是給減碳企業、綠色企業的市場性補貼,有助于鼓勵企業減排,增加綠色產出;另一方面,也將增加高碳企業的成本,促使它們減少排放。
碳交易市場本身也可以是一個金融市場。除了作為買方進入碳交易市場外,金融機構其實也可以逐漸參與進來做市,可以提供
衍生品,像碳期貨、碳期權等等,還可以做
碳基金,向機構投資者甚至零售投資者發行。當然,這些要等整個碳交易活躍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做得起來。
我個人認為,碳交易未來將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需求會很多,價格也會漲。應該講,碳信用是一個好的投資產品。
除此以外,還有綠色債券、綠色貸款,ESG投資等等,這些已經在做的事情,都是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的途徑。金融機構在氣候相關投融資方面有很多生意可以做,這個趨勢在全球已經很明顯。
研究“底層資產” 避免綠色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