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
碳排放量實施配額管理,是全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用能效率提升和能源結構優化的主要手段之一。2月22日,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寶山
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華誼能源
化工有限公司、中國東方
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314家企業位列《上海市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單位名單(2020版)》。
科學設置排放“天花板”
通俗點說,企業要排放碳,絕對不是想怎么排就怎么排,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的單位都有一個碳排放量的“天花板”。
如果實際年度碳排放量頂穿了“天花板”,那只有兩條路可選:第一條,在碳排放交易平臺上購買其他單位的“余額”;第二條,無法按規履行配額清繳義務的,將被監管部門責令履行義務,還可能被處以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并留下不光彩的失信記錄。
市生態環境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度,上海碳排放交易體系配額總量為1.05億噸(含直接發放配額和儲備配額)。這相當于上海碳排放總量的“天花板”,各相關單位可獲得的碳排放配額只能從中分配。
不少企業擔心,“天花板”設得太低,可能會“卡脖子”。
市生態環境局表示,上海的配額方案能夠兼顧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其中就包括一些企業因快速發展導致碳排放量猛增的情況。據悉,2020年納管企業的基礎配額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采取行業基準線法、歷史強度法和歷史排放法等方法來確定。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優先采用行業基準線法和歷史強度法等基于排放效率的分配方法。
節省配額,企業能獲利
“大手大腳”的結果是自掏腰包彌補“虧空”,甚至還可能面臨法律風險,一系列舉措倒逼排放單位重視轉型升級、調整工藝,降低碳排放量,在碳排放配額上“省吃儉用”。而省下的配額既能為新的發展留足空間,也可以放到
市場上交易,因環保而得到充足的回報。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市場于2013年11月26日啟動,至今已有7年多。根據公開的資料,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場共有包括納管企業和投資機構在內的676家單位開戶交易,所有現貨品種累計成交量1.28億噸,累計成交額13.91億元。
據悉,上海碳排放配額價格自26元/噸起步,最高達到過48元/噸,目前約為40元/噸。假設某企業某年的實際碳排放量低于配額,省下了10萬噸碳排放配額,那么按照40元/噸的市場價格,可以獲得400萬元的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