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掀開了全國
碳交易市場的序幕。如果市場能夠有效運作,這可能是2021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努力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在世界排放量中所占的份額不斷攀升。隨著中國努力遏制對環境的影響,碳交易體系等
政策可能會刺激新技術的采用,從而增加國內外創業企業和科技企業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
目前,在美國某些地區以及整個歐洲范圍內所實施的碳交易市場上,為工業排放物定價,并迫使企業通過投資一些項目來抵消這些排放量,這些項目將從大氣中清除一部分溫室氣體。
它們是2015年《巴黎協定》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最早于2011年在
深圳、上海、
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和
福建等地方進行
碳排放交易的試點。中國采用了一種基于
碳強度(單位GDP排放量)而不是絕對排放量作為上限的方式,并已經在
電力行業和其他行業推廣試點。
目前,中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截止到今年12月31日)正式啟動,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根據ChinaDialogue的數據,僅此一項就占全國總排放量的30%,隨著時間的推移,交易體系將涵蓋
水泥、
鋼鐵、鋁、
化工、石油和天然氣等重工業。
ChinaDialogue對市場參與者的一項調查表明,碳排放的價格預計將從每噸二氧化碳41元(6.3美元)開始,到2025年將升至每噸6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