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成本+碳排放成本,科技企業的雙重壓力
歐美科技企業采購綠電的核心原因是為了降低成本。落基山研究所部門總監郝一涵對《財經》記者表示,如今,美國部分地區采購綠電已不再需要支付溢價。美國科技企業采購綠電的積極性非常高,因為可以實現一舉三得:不但可以滿足用能需求,還可以通過合理的采購管理降低用能成本,實現
碳中和目標。
中國電子學會等編寫的《中國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應用發展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全國各類數據中心用電量在600億-700億千瓦時左右,占全社會用電量的0.8%-1%。預計到2030年,數據中心能耗總量將在2019年基礎上翻一番,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1.5%-2%。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
電力市場改革的推進,中國的綠電價格也將越來越有競爭力。2021年以后,中國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進入平價時代,業內預計,中國風電光伏的度電成本在未來十年有望降低30%左右,2035年以后其經濟性將全面超越煤電。
如果要降低用能成本,就需要提前鎖定低價綠電。對此,中國科技企業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參與電力市場交易,二是直接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
科技企業的數據中心作為大負荷電力用戶,在京津冀區域等電力市場已作為特殊用戶被優先準許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并且其獲得的綠電價格往往不高。以
河北張家口為例,2018 年以來,張家口開展“政府+電網+發電企業+用戶側”的“四方協作機制”,大數據中心納入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系統,直接與風電企業交易。交易價格在 0.17 元— 0.37 元 / 千瓦時之間,低于當地的火電上網電價。
但上述參與綠電交易的業內人士提醒說,歐美科技企業簽訂的綠電協議往往長達十幾年以上,可以很好地控制成本,但中國的電力市場機制不同,有的省份是一年一簽,有的是三個月一簽,成本仍然有一定的波動性。此外,通過電力市場交易的綠電,其綠色屬性有多少歸購電企業,有多少歸綠電的投資方,仍然沒有明確的分配方案。
中國科技企業鎖定低價綠電的第二條路徑——直接投資風電光伏項目,需要的長期投資更多,但獲得電源更穩定、度電成本更低。
秦淮數據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為了實現碳中和,在2030年之前,公司將直接參與投資不少于 2GW 的清潔能源。目前,公司已與地方政府簽訂了1.3GW的風光項目開發協議,其中有0.15GW的項目已經獲得許可批復、進入建設階段。
海外科技企業也開始在中國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2019 年 9 月,蘋果公司宣布通過中國清潔能源基金在
湖南省投資 3 個風電項目,每個項目為 48MW。2020 年 5 月,亞馬遜宣布在
山東建設 100MW 的光伏電站項目(1000MW=1GW)。
除了降低用電成本,中國科技企業還必須應對
碳排放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目前,
北京市已經將百度和華為等互聯網科技企業作為重點碳排放單位納入北京
碳市場。在即將運行的全國碳市場上,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以及超過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單位都將成為控排對象。
目前,全國碳市場只納入電力行業,但未來將逐步擴展到所有高排放行業。
多家科技巨頭的碳排放量現在都已超過2.6萬噸,納入全國碳市場是遲早的事。根據騰訊2019年報披露,其2019年辦公樓和數據中心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已超過80萬噸。
納入全國碳市場管控的企業,每年獲得的免費碳排放配額將逐漸減少,更多的排放配額,企業必須花錢購買。業內預計,碳排放配額的交易價格將逐步上升。目前,全國8個試點區域碳市場的碳價平均在17元—92元/噸之間。科技企業如果維持過去數年的碳排放高增長,其在碳市場支付的費用就將越來越高。
圖 3: 北京市2014-2020年碳排放交易數據
資料來源:碳排放交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