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S發展受政策、成本等多因素束縛
業內人士稱,CCUS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整體仍處于較早階段,在相關
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市場化環境方面還有較多短板需要補足,面臨諸多挑戰。
據了解,當前,大部分CCUS項目成本較高且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持,尚未形成產業集群,且相關基礎設施條件差,同時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
在實際應用中,高昂的投資成本及運行成本往往“卡住了”CCUS項目的順利建設。“動輒投資數億甚至數十億元,CCUS示范工程在現有技術水平下,引入碳捕集將額外增加100—600元/噸的公里運行成本。在大部分項目仍以罐車為主要
運輸方式的現實條件下,引入二氧化碳運輸也將額外增加約1元/噸的公里運行成本,在運輸距離達百公里時,每噸也將增加上百元的運行成本。”徐玉兵說。
事實上,目前,我國還未對CCUS帶來的碳
減排量給予一定的經濟激勵或補償,企業開展CCUS項目很難實現盈虧平衡,導致部分企業出于收益考量,不得不降低規模甚至關停,前期投入難以實現成果轉化,使我國CCUS整體發展滯后于原有業界預期,項目基本停留在較小規模的示范階段。相關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也制約了其大規模應用。
另據介紹,CCUS項目往往具有跨部門和跨區域的特點,項目從申請、審批到執行,涉及多個地方和部門,在現有規定不是特別清晰且缺乏有效溝通協調的情況下,將增加很多交易成本,導致項目難以推進。
“全流程CCUS示范項目涉及
電力、煤
化工、
鋼鐵、油氣等多個行業的不同企業,項目的實施普遍面臨收益分享、責任分擔和風險分擔等
難題,例如二氧化碳壓縮成本屬于運輸方還是捕集方尚無明確標準規范,又如埋存到地下的二氧化碳權屬尚無明確法律規定。”一位從事CCUS項目不久的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或行業規范,以及長期公平的合作模式,將難以突破行業壁壘實現良好對接,進而極大影響CCUS項目的推進。”
中國礦業大學低碳能源研究院院長桑樹勛教授表達了自己的隱憂:“目前最接近商業化的地質封存方式是將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枯竭油氣藏中,但這樣封存是否會引發地質災害,一旦集中泄漏該如何應對等安全性
問題還沒有研究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