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哥本哈根中國拿出第一個氣候承諾,到2020年新的氣候目標,十年來中國以驚人的速度和勇氣完成了氣候目標“三級跳”。這一成績意義非凡。這既是中國近三十年來在可持續發展領域,與全球公共治理體系和行動深度融合、積極貢獻的成果,也將深刻影響全球下一個十年以至三十年的經濟發展方向和治理結構。
中國近三十年來,始終是公平公正國際制度的倡導者。中國第一個氣候變化行動目標出臺于2009年。但是,自1992年聯合國三大環境公約達成以來,中國自始至終倡導并貢獻于一個公平、公正、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國際氣候治理格局。改革開放的中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就全面參與了聯合國氣候變化領域公約、議定書等國際法律文件的締結,2015年直接貢獻于巴黎協定的達成。
中國一直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面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公平發展權,使得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一直沿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一公平原則前行。在推動國際共識、嚴格落實條約方面,中國從來沒有一天掉隊或者態度反復,也沒有因為自身經濟相對發達而忽略可持續發展應有的公平內涵,這和不少發達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尊重國際法、倡導國際氣候治理而非堅持單邊的、狹隘的立場,中國這二十多年給全世界樹立了難得的發展中大國好榜樣。
中國先后做出的三個氣候行動承諾,單就目標而言,可謂頗具雄心的開拓者。正是充分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中國在自身認知、
政策制訂以及行動方面,以短短十年走完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的認知路程,實現了十年內氣候目標“三級跳”,從2009年哥本哈根的
碳強度目標,到2014年中美兩國聯合發布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國提出的2030年左右碳達峰,再到2020年9月22日,習總書記提出的“30·60”
碳中和目標,實現了從相對
減排到總量控制,再到大幅度絕對減排的質的飛躍。
無論從中國的人口、經濟體量還是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看,制訂這一目標需要極大的勇氣。特別是中國的“30·60目標”,之所以能讓全球為之一振,正是因為它具有挑戰性,要實現非常不容易。從時間表上看,從2030年達峰到2060年碳中和,只有短短30年,而發達國家普遍遵循了50年到60年的時間表。從起點和軌跡看,發達國家是在全面完成了城鎮化和工業化,在人均GDP兩萬至兩萬五美元時,在完成了雙重進程之后,能源消費總量達峰而實現的
碳排放自然達峰,再考慮用50年到60年來實現碳中和。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尚未完成,我們不斷有新城市和新區出現,無論大中小城市都處在快速生長期,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也仍然在進行之中。這意味著必須要人為剛性控制排放、以全面創新的手段實現深度減排,才可能實現快速的中期達峰、短暫的、低排放的平臺期,以至最終實現碳中和。
在挑戰和危機面前,中國不回避、不逃避、不膽怯,面對困難相向而行,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體正在走一條前人未走之路,是名副其實的開拓者。
進入碳達峰的未來五年、十年,展望之后邁向零碳未來的三十年,中國將是各種結構性、系統性創新的引領者。按照國家長期戰略,如“兩個一百年”目標和美麗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到2050年,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均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要達到美國的70%,實現質的飛躍。經濟總量接近美國的三倍。在此宏大目標下,未來中國經濟結構、特質以及導向趨勢將會發生重大改變。中國不但將會從外向的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結合內需的內需驅動型經濟,為所有發展中經濟體創建一條綠色、零碳、高質量發展路徑,并且中國還將成為新
電力、新基建、新能源、新領域投資的引領者。因為以零碳為目標,基于巨大的
市場規模和良好的產業基礎,中國將是邁向零碳的結構性、系統性創新的中堅力量。
通過我們所做的情景分析,以2050年零碳中國為情景,屆時終端能源消費總量將比2016年降低27%,從30億噸標煤降至22億噸標煤。一次能源結構也將發生巨大變化,一次能源需求下降比例約45%,從45億噸標煤下降到25億噸標煤,其中化石能源需求下降90%,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將成為主要的能源來源。作為未來第一大經濟體,這種全新的零碳綠色能源結構意義深遠。
中國零碳轉型投資正在形成可觀的規模,也將催生一系列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我們機構在《零碳中國·綠色投資》報告中做的研究預測顯示,到2050年中國零碳能源轉型每年將在七大領域催生15萬億的市場規模。這個15萬億規模囊括了七個領域,包括氫能、城市軌道、高鐵、輸電通道、光伏、風電裝機、電動車還有5G和物聯網等。其中與可再生電力、清潔電力和綠色電力相關的有4.5萬億。
與技術創新相結合的商業模式創新,將會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幫助中國最終完成電力市場改革和電力系統升級,使能源革命最終體現在模式的革命性創新。模式創新與市場規模相結合,所激發的市場潛力不可估量,這也是中國的碳中和目標能夠克服困難、發揮潛能得以實現的底氣所在,也是未來中國對全球零碳轉型的貢獻。
眼下,中國正處于全面轉型、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新的歷史時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碳中和目標最能彰顯這一新歷史時期的特點,體現的不僅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順應世界發展的必然方向,更體現了對這一方向的聚焦、信念以及引領,擔得起《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講話)這個號召。零碳經濟,意味著中國將以生態文明的理念為指引,以自身轉型的軌跡刻畫出一條新型工業化、綠色城鎮化之路,把資源和環境與生產、消費資本形成轉換和兌現,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大規模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生產生活兩大系統互不沖突、相輔相成。零碳未來也將是人類社會文明、富裕、可持續的代名詞,這使得中國的零碳實踐超越了國別價值,肩負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
作者:李婷,落基山研究所常務董事兼
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