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通國際四個不同統計口徑中,至2030年,金融行業碳中和總成本最高為160億元。“基本上可以判斷到2030年前后金融部門的GDP應該在16萬億左右,假定到2030年中國金融機構把它所有
碳排放通過這10年時間完全通過購買
碳信用給中和,160億跟16萬億相比,成本也就是千分之一的水平?!?/div>
孫明春指出,在具體減少碳排放的實踐中,應當遵循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減少資源用量;第二步要改善能源結構,第三步將無法減少的碳排放通過
碳交易來解決?!斑@樣三步走的實踐路徑使得金融部門都可以相對于其他部門更容易實現碳中和”。
以下為實錄:
謝謝主持人,也非常感謝《財經》邀請我參加今天的可持續發展論壇。我今天是想講講金融部門是否可以提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海通國際是海通證券在海外的子公司,我們在去年12月已經宣布在2025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目標是在碳排放在2030年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作為金融機構,我們可以更早,因為金融機構是碳強度非常低的行業,整個行業應該可以在2030年甚至更早實現碳中和目標。
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數據,目前全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概是100億噸,到2030年達峰是105億噸。我們根據金融部門能源消耗的情況做了估測,整個金融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低,在2600萬到2700萬噸,如果按照金融部門的碳排放比例不變,2030年達峰的時候最多不到2800萬噸,實際上只占到全國碳排放量的不到千分之三,并且我們的估測數據還是高估的。
我們要通過碳交易來購買碳信用、碳額度來把中國金融部門的2000多萬噸的碳排放完全中和,這個成本就要涉及對碳價格未來的預測。出于全面的考慮我們統計了四個不同的口徑。有兩個是對中國國內價格的預測,其中一個是來自中國碳論壇的碳價調查,另一個是清華大學的能源經濟研究所的張錫良教授的預測。即便預測認為碳價格在10年之后成倍增長,到2030年整個交易成本對金融部門來講不到40億人民幣。如果我們用海外的價格,用美國、歐洲的價格預測,用歐洲的碳價預測這種最激進的口徑,也不過只有160億元人民幣?;旧峡梢耘袛嗟?030年前后金融部門的GDP應該在16萬億左右,假定到2030年中國金融機構把它所有碳排放通過這10年時間完全通過購買碳信用給中和,160億跟16萬億相比,成本也就是千分之一的水平。
具體的實踐方法怎么樣完成的?首先我們要衡量碳排放。對于金融機構來講,碳排放的種類非常少,我們按照國際標準三個范圍:一個是汽油,一個是
電力,另外一個是易耗品、廢紙等。一年下來,基本上碳排放只有2300萬噸,這是非常少的。
具體怎么脫碳?三步走。第一步降低自己的排放,我們通過減少用電、用紙、用油都可以做。在此基礎上,第二步是把現在使用的化石能源轉變為可再生能源,有條件可以直接購買,沒條件可以購買證書。第三步,對于不可能完全減掉的一部分碳排放,我們通過購買碳信用來解決。這是三步走的辦法。
這樣三步走的實踐路徑使得金融部門都可以相對于其他部門更容易實現碳中和。160億是比較保守的,如果進行三步走的話成本還會更低。金融部門無論是利潤和收入都是非常大的,而碳中和成本幾乎是千分之一的水平,并且還可以實現漸進式的路徑,以每年10%的速度
減排,這樣下來整個成本是非??煽氐?。
實際上,海外很多大型金融機構都已經實現碳中和。高盛2015年就實現了,JP摩根也實現了碳中和。中國金融部門是完全有能力實現碳中和的,同時金融部門做碳中和這件事本身也是利己的,因為金融機構進行碳交易肯定對中國碳交易
市場有很大提升,而碳交易本身也是金融交易,隨著
碳市場的擴大,金融機構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金融機構還要關注供應鏈的
碳減排,對于下游的客戶,提供投資服務的金融機構可以通過發放綠色貸款,開展ESG影響力投資等方式對環保綠色行業進行支持、對污染能耗高的產業進行限制,推動全社會盡早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