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趨勢:告別高碳舊時代,擁抱零碳新愿景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從一個近乎赤貧的國家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體系則支撐了這個騰飛的過程。40年來,我們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能源體系,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國、消費國、石油天然氣進口國、CO2排放國。同時,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傳統能源裝備制造國,最大的光伏、風電與動力電池裝備生產國,擁有全球最為完整的能源裝備產業鏈,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全球第一。這一能源體系是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礎之上的1.0體系,其特征是高碳、高污染、高參數、大規模、長距離
運輸、
市場主體有限、靈活性與韌性不足。盡管近年來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化石能源今天還是我們社會需要的
電力、熱力和
交通移動力85%的能量來源。
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目標的宣布是劃時代的宣言,也開啟了中國能源向2.0體系轉變的深度變革進程,其特征是技術與市場主體多元、低碳、零污染、分布式與集中相結合、智慧化、高度靈活、極富韌性。
不同于2009年《哥本哈根協議》和2015年《巴黎協定》中中國所作出的降低單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的相對量承諾,碳中和目標是總量
減排承諾。它要求我們在未來40年內,將我國各行業排放的CO2總量從2019年的115.35億噸減少到接近零,無法減排的部分則通過包括增加再造林、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等在內的各種
碳匯手段來中和。
碳中和目標的宣布,為中國未來能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大方向和新動力。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能源系統全面實現低碳轉型,也要求中國整個經濟通過減碳去碳,尋找新的增長模式。碳中和將成為中國能源革命這場馬拉松到本世紀中葉的終極目標。在這個目標牽引下,未來幾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的運行模式將發生重大轉型,圍繞著
節能減碳也將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新興業態與商業模式。
今天,中國能源相關的CO2排放占全球總量的29%,高于美國、歐盟與日本排放量的總和。中國碳中和目標對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定性作用顯而易見。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不尊重科學,毫無理由退出“巴黎協定”的背景下,中國在兌現之前相對量減排承諾的基礎上,宣布絕對量減排承諾,充分體現了對氣候變化
問題嚴謹的態度和不斷加碼的努力,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許。無論在國際政治層面,還是在道德情操層面,都站在了居高點。
碳中和目標的宣布不只是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更多的是基于對中國自身發展和人民福祉的考量。屆時,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比例將與今天的85:15狀況顛倒換位。煤炭將由今天的燃料變成
化工原料;石油需求的大幅減少將使中國不再需要任何進口,徹底化解今天高度依賴進口所造成的能源安全問題;困擾各大城市的霧霾問題也將迎刃而解,其他環境問題也得以全面治理;新技術得到充分發展和應用,中國的全球競爭力和領導力也會大幅度提高。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經濟強國,更是世界各國所向往的綠色創新家園。
這是一幅令人憧憬的美麗藍圖,值得我們為之奮斗。40年前,誰能想象今天如此昌盛的中國?40年后再回首,誰能不贊賞今日決策者的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