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是落實國家碳達峰任務的責任主體,要加快制定達峰方案,開展達峰行動。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在發展階段、經濟實力、資源稟賦等方面有較大差距,應堅持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國家層面加強統籌協調,提出不同區域分階段達峰路線圖,明確各地達峰時限和重點任務。“十四五”期間,經濟發展水平高、綠色發展基礎好、生態文明創建積極性高的地區應爭當“領頭羊”,率先實現碳達峰。
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美麗中國創建示范區以及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應該積極主動作為,率先提出并實現碳達峰。各地應以制定
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為契機,結合地方發展特點,統籌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
交通結構等調整,促進低碳生產、低碳建筑、低碳生活,打造零碳排放示范工程,開展碳達峰和空氣質量達標協同管理,以低碳環保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
作為“世界工廠”,工業是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領域,占全國總排放量的80%左右,因此實現重點行業盡早達峰并快速跨過平臺期是保證全國2030年前達峰的關鍵。“十四五”期間要明確重點行業達峰目標,提出行業碳排放標桿引領、標準約束、增量控制等多措并舉的手段機制,開展低碳技術項目庫建設。在產業結構調整目錄中,應增加碳排放控制要求,研究制定高碳產業名錄。推動產品
碳標簽和
碳足跡標準體系建設,推進產業鏈和供應鏈低碳化。交通和建筑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領域。針對交通領域,要制定實施以道路、
航空運輸等為重點的綠色低碳交通行動計劃,盡早實現交通領域碳達峰;在建筑領域,要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加大既有建筑
節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