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ESG正從社會責任概念中分化出來,以“有數據、有管理、有目標”的特點而受到企業管理層和投資者的青睞。
上市公司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是迅速擴張中的議題,在中國,ESG正從社會責任概念中分化出來,以“有數據、有管理、有目標”的特點而受到企業管理層和投資者的青睞。
社會責任(CSR)已經在中國經過了十五年的發展。特別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后波特提出的“創造共享價值”理念在跨國公司中得到了眾多響應,并引發了2019年度美國商業圓桌會議《公司宗旨宣言》提出“公司的首要任務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2020年度《達沃斯宣言》提出“企業不只對股東負責,也要對地球負責”等事件。在國內,2015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思盟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共同發布了“社會價值共創”模型并持續追蹤在中國的優秀案例及社會效益。2015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發布后,在中國政府的引領下,中國企業也逐漸認識到參與全球發展事務的方式。
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是最近五年的新銳。隨著近年來中國金融對外開放和代表創新經濟力量的科創板崛起,中國資本
市場正在以新生經濟動力替代傳統經濟動力的過程中,國務院、證監會和上海市都要求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并將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作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必然要求。這與國際資本市場盛行多年的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的目標完全一致,也體現了全球經濟向更低碳、科技、健康的可持續發展轉型趨勢。中國的ESG在中國綠金委和
香港證券交易所兩大策動力下,正與全球同步快速演化。
在此背景下,中國上市公司未來五年可以采取如下行動。
第一,從產品層面實現低碳、生態、可持續。過往上市公司多從自身的生產辦公運營層面
節能減廢,或開展植樹和乘坐公共
交通等公益活動。在未來十年,上市公司應從產品設計、原材料、使用和廢棄的全生命周期視角來設計和銷售對社會有益的產品,防止環境壓力在整個價值鏈上轉移至最底層。
同理,在用戶、員工和社區發展層面也要較以往的公益志愿手段有所提升。在用戶層面,需要關注年輕消費者情感導向,樹立積極價值觀,匯集消費者力量一同建設生態家園和人文社會。在社會層面,需要關注自身業務擴張與民生、普惠的邊界沖突,思考業務發展與小微經濟共贏的關系,注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促進社會穩定有序進步。
第二,要有愿景和量化目標,勇于承諾。過往中國上市公司被照顧得很好,企業發展中的社會和環境
問題大部分在社會層面就解決了,企業只需要關心經濟問題,因而缺少在業務中解決復雜社會問題的經歷和心得,現在企業成長壯大了,國家和社會對企業都有更多的期待。
例如,2016年以來,我們看到眾多跨國公司發布了新的ESG的愿景和目標,從早期的宣布相對
碳排放減量的目標,提高到絕對減碳目標,再到當下更進一步
碳中和目標,但這其中沒有看到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可以更大膽一點,更自信一些,少一些顧慮,外界會為了企業家想要成就更卓越企業的愿景而買單,資本市場和消費者都會幫助企業實踐愿景,企業也要相信技術和
政策的進展速度。中國政府已經向世界承諾了2030/2060的“氣候雄心”,企業可以做出自己的承諾,成為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前驅,贏得更大的市場空間。
第三,成為全球ESG的“中國標桿”。可以說,我們處在全球走向新時代的一個關鍵點,在此起點上,如果我們的企業選擇是“賺更多的錢”或者“追逐成本洼地”,將會錯過新的機遇。ESG的特點之一是強調“G”公司治理頂層驅動,以前談的社會責任可以是企業各部門的工作,只需要觸達制度層面,但是現在探討ESG中的“G”只能是董事會、總經理來負責,需要深達公司治理核心。
雖然現在還有很多企業管理層認為ESG和企業發展有先后的次序,但隨著“先發展再治理”“先賺錢再捐贈”時代的落幕,這種觀點已經走向沒落。如果要在企業發展中同步做好ESG,要改變“做好事”心態,吸收過往經驗,找到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從業務和產品開始創新,敢于承諾和設定目標,建立從上而下的驅動力,依靠數據來證明績效。
在接下來5年中,中國的上市公司中應當涌現一批優秀的“ESG動能企業”,并樹立一些不同行業的全球“ESG標桿”,創造示范效應,讓更多公司看到益處,帶動整個市場的文化和風氣轉型。
(文:商道縱橫合伙人、副總經理 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