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省生態環境廳25日消息,該省從2010年啟動中國國家低碳省試點工作起,歷經十載,已超額完成單位
碳排放下降目標,十年下降超44%。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介紹,該省2013年12月正式啟動了碳
排放權交易,將
鋼鐵、
石化、
電力、
水泥、
航空、
造紙等行業250家左右的控排企業納入碳
市場范圍,覆蓋全省約70%的能源碳排放量。截至2020年12月,廣東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69億噸,占中國
碳交易試點的38%,累計成交金額34.89億元(人民幣,下同),占中國碳交易試點的34%,均列中國第一。
“碳排放權交易目的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政府根據減碳目標和發展規劃設定配額總量,通過免費和有償的形式發放給企業,企業可根據自己實際生產需要購入或售出配額。”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孟萌表示,相關舉措施行后減碳增效激勵作用明顯,超過80%的控排企業實施了
節能減碳技術改造項目,超過60%的控排企業實現單位產品
碳強度下降。
此外,為鼓勵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加入到低碳
減排的行列中,廣東開展
碳普惠制試點已有五年時間,在廣州、惠州、中山、
深圳等城市都取得不錯的成果,融入了公共出行、垃圾分類、舊衣回收等領域。
基于碳普惠制,“生態扶貧”的市場化理念逐漸走向現實。廣東省定貧困村上洞村背靠豐富的林業資源,走上了一條“林業
碳匯”的新路徑。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達成了共計95503噸的廣東省級碳普惠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中,上洞村獲得了155.8萬元人民幣的收入。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在目前低碳工作的成果基礎上,該省將嚴格控制全省煤炭消費總量,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核電,推廣碳捕集等先進低碳技術,推動全省二氧化碳排放在全國率先達到峰值,珠三角城市群在全省率先達到峰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