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能源轉型看碳中和
世界溫室氣體排放有多種,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73%。而二氧化碳的90%來自化石能源(煤、油和氣)的燃燒。目前全球一次能源的利用當中,84%來自于化石能源,其二氧化
碳排放2019年是342億噸,其次是甲烷和其它溫室氣體。
所謂
碳中和要看三個公式,第一個公式:能源碳排放=能源消耗量×化石能源的占比×單位化石能源排放(需計及多種溫室氣體和多種化石能源)。第二個公式:
碳匯=林業等碳匯吸收(CCUS等移除)。第三個碳中和就是:碳排放=碳匯。
從2006年以后,中國成了世界第一大排放國。2017年的數據,中國排放98.4億噸二氧化碳,這個數大于美國、歐盟的總和。
從行業來看,碳排放源從何而來?其中
電力行業(主要是火電)占41%,
交通行業占28%,而建筑和工業占31%。
由此,可以得出碳中和三要素。第一個要素是
節能、提效。在化石能源為主的今天,這是全球和中國降碳的首要措施。第二個要素是能源替代。既能源結構中,降低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占比,高比例發展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使成為高質量能源。第三個要素是移除。也就是增加碳匯(及CCUS)。
在“十四五”期間能源的增量主要靠非化石能源,特別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天然氣也要有一定的增長。為此,在“十四五”期間必須高度重視調整產業結構,同時加強技術進步來節能提效。煤炭消耗不再增長:“煤達峰”甚至“煤過峰”。
而“十五五”期間,隨著非化石能源增長與再電氣化的發展,開始部分替代煤和油的存量。煤碳+石油消耗要盡早達峰。中東部地區率先2030年前碳達峰。逐步建立我國的新能源電力體系、能源體系,基于這個能源體系的經濟體系將支撐我國的生態文明社會。
碳中和目標對我國是挑戰更是機遇,將帶來新產業、新增長點、新投資,實現經濟、能源、環境、氣候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