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與天然氣是我國的重要基礎性能源,貢獻了相當比例的溫室氣體排放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中,能源消費活動的排放是占比最大的部門。2014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中,能源活動的排放占比超過75%,其中石油天然氣消耗導致的能源活動排放僅次于煤炭,占比約15%。能源結構優化是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的根本對策,《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對能源行業發展提出綱領性要求,明確在“十四五”期間要實現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的近期目標,以及2035年
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的遠景目標。
石油及天然氣作為我國的第二、第三大能源品種,是重要的基礎性能源,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除作為重要的
交通、工業以及發電行業的燃料以外,其作為
化工產品原料的部分已逐步成為引領油氣消費增長的主要需求之一。鑒于我國的化石能源資源稟賦是“富煤缺油少氣”,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長期以煤炭為主。“十三五”時期,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已進一步降低,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消費占比顯著提高,呈現主體能源由油氣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更替進程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近十年(2009-2018年)來我國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由70%下降至59%,石油消費占比基本穩定在18%左右,天然氣消費則由不足4%上升至約8%。而從全球平均水平來看,石油、天然氣、煤炭的消費占比則相對均衡,美國、歐盟的化石能源都更加依賴于石油和天然氣。從國際能源消費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油氣能源消費仍具有一定發展空間。
圖1 全球能源消費構成趨勢(來源:IEA)
圖2 2018年各國能源消費情況占比(來源:IEA)
依據《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成果,為實現全球長期溫度控制目標,我國需要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增長,能源消費總量到2035年左右基本達峰,到2050年繼續下降7.8%左右。在能源結構方面,化石能源的占比需在2030年下降到70%左右,到2050年下降到27%以內。其中,石油的消費量將逐步穩定,并在2030年左右達峰,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開始下降;天然氣的消費量以及占比在2040年前后仍將保持上升趨勢。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油氣能源活動的排放仍將保持增長,是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3 2℃目標導向推薦情景下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情況
目前我國煉油能力仍處在上升階段,2019年中國煉油能力為8.60億噸/年,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增長主導了全球加工能力的凈增情況,但全國煉廠平均開工率在全球范圍內仍處于偏低水平。按目前在建、已批準建設和規劃的項目測算,到2025年我國煉油能力將超過10億噸/年,超美國而居世界第一位。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加速低碳化,石油消費趨向穩定的背景下,煉油產能過剩趨勢可能逐步加重,同時帶來一定的排放鎖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