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由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組織召開的“2020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成功舉行,來自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組件、行業專家、光伏企業領袖及代表等近千人參與此次大會。
對話環節中,在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主任委員李俊峰的主持下,發電集團代表、光伏企業領袖就2030碳達峰、2060
碳中和目標下光伏行業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在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過程中光伏企業可以做什么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中廣核新能源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劉路平
結合“30.60”目標,我們的分析判斷是公司不涉及到一些傳統發電業務的調整,核電主要還是按照國家節奏去推動,但新能源板塊毫無疑問仍然是廣核集團發展的主力軍。對于“十四五”的目標,我們初步也做了規劃,中廣核新能源“十四五”的光伏發電總體的目標是不低于1200萬千瓦,整個新能源板塊不低于2000萬千瓦。這個是我們確立的一個發展目標,這個和國家總體的目標、目前主流的觀點基本上是同一個水準。
中核匯能副總經理 黃志軍
實際上這兩年光伏的成本也推動了我們平價時代的來臨。結合2060碳中和目標及2030年之前碳達峰目標,我們判斷出每一年光伏的發展規模會遠遠超過風電。根據這個規模,中核匯能也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大概以每年不低于500萬的規模在發展。
葛洲壩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陳向東
葛洲壩公司在2019年全國4000多家走出去企業中間,對外的新能源簽約量是排名第二。為什么能做到這一步?因為葛洲壩國際工程在全球布局了99個分支機構。2018年我們和國家新能源的頭部企業,比如晶科、晶澳、陽光等組成了一個新能源國際投資聯盟。另外一方面我們也邀請了工行、亞投行等多變個金融機構在一起探討推廣新能源產能走出去。
2019年葛洲壩國際公司簽約的光伏大概2.5GW,今年大概率會達到3GW,我想這個成績主要是跟我們的產能合作,以及金融合作和投資合作密不可分。
天合光能董事長 高紀凡:
“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標下,如何以光伏為主體,構建一個無碳新能源世界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整個行業將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我干光伏干了20幾年,原來都在我們自己熟悉領域里,現在我們要跳到不熟悉的領域,這個很有意思。所以我們愿意去創新發展,愿意去嘗試。當然中間很多東西是需要各行各界聯合起來干,才能在無碳的新能源世界里面走得更好。23年以前,當時我的夢想是用太陽能造福全人類,我現在夢想更清晰了,構建一個無碳的新能源世界,用太陽能造福全人類!希望和各位同仁一起努力實現這個目標。
晶澳科技執行總裁 牛新偉
王勃華秘書長提到,光伏和其他的新能源一樣成本在快速下降,但是有沒有底線?剛才提到一毛錢一度電就是我們的底線了,無限的期待是不現實和不合理的。從邏輯上有一個點,這個成本底線究竟在哪里,這個點需要大家探討。除了關注擴產外,制造企業更要關注客戶需要的高效率、低成本產品是否滿足了需求。
陽光電源董事長 曹仁賢:
碳中和的目標已經有了,國家各個部委也正在制定行動方案。但是我在想,我們所有的企業家、同行有沒有真正做好準備來迎接這樣零碳或者低碳的時代?按照現在這個產能規模擴張的速度,可能到明年年底、后年就是災難性的。大家知道我們行業的產能是不均勻的,經常要強調我們臨時的產能。如果我們按平均一年來做,我覺得我們都可以做到非常好的成本控制,可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我覺得我們沒有做充分競爭的準備,也沒有做好每個企業自身的精益管理和大幅度創新、顛覆性創新的準備。
今年我們誰也沒有想到我們被
玻璃劃傷了,咱們光伏行業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但是我覺得大家頭腦不能發熱,大家還得把自己真正的低成本創新舉措,以及自身的戰略定位一起分享,我們一起來建言獻策,把這個生態做好。
晶科能源CEO 陳康平
這次總書記提出來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目標,我覺得作為新能源產業光伏行業是非常令人振奮的,這給我們帶來無限的發展空間,當然也是使命跟責任非常重大。我在這里也有幾點建議,一方面光伏在中國發展確實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尤其是西部地方未開發的荒漠對光伏行業來說都是寶地。如何提前布局特高壓的規劃和建設,這一點非常重要。第二個方面,如何協同儲能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對于光伏成為主流能源,作為一個碳中和的中堅力量,這個方面也是特別關鍵和重要。我想需要光伏產業共同努力,
政策制定部門的規劃和引導,我相信光伏發電會成為今后能源里面的重中之重的主流能源,我們一起來努力和期待。
華為智能光伏業務總裁 陳國光
光伏行業要“擔當大任”,就必須更多地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關注視角要從一條主線擴展成跨領域的一張產業網,與其他產業協同創新,盡快使光伏行業競爭力上一個新臺階。
如何從思路上、行動上以及角色上進行轉換?對此我們有三個方面的思考。第一,還是要堅持創新,不僅是部件方面的創新,更重要的是要跨產業鏈協同創新。第二,如何讓光伏發電成為真正的優質電,成為電網的主力能源?首要,是要解決大規模光伏并網對電網的影響,我們認為其中一個方向就是要實現光儲真正融合,讓光儲電站具備發電機的特性,真正能夠支撐電網。因此在發電側,光伏技術指標向火電靠攏,強調安全性和穩定性等,通過光儲融合的方式,打造“綠色發電機”。第三,在用電側,我們也正在逐步改變用電習慣,共同推動家庭、企業的力量,一起來實現碳中和。華為目前推出的家庭24h綠電,就可以實現97%-100%的自發自用率,完全使用綠電,讓零碳成為標準的生活理念。
正泰新能源總裁 陸川
正泰新能源涉及電站開發和制造兩大板塊,在“十四五”方面我們更多發揮民營企業的靈活性和技術上的優勢。我們計劃每年開發不少于1.5GW的光伏電站,遠景目標不少于10個GW的規模。“十三五”期間戶用發展非常快,我們在戶用方面非常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十四五”期間我們戶用目標
市場份額30%左右。而工商業的發展還有比較大的障礙,如企業經營的不穩定性,消納上的局限。
在整個電站端,我們在“十四五”技術層面更關注的是整個電站系統的模塊化應用,使得電器系統可以快速布局,快速安裝,節約人工。在電網支撐方面,我們將在儲能配套設施的技術上做一些投入,希望和在座企業一道把“十四五”的計劃目標完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