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我國需對
節能提效有明確要求。節能提效應成為我國能源戰略之首,是綠色、低碳的第一能源,以及保障國家能源供需安全和能源環境安全的要素?!?2月10日,在第三屆(2020)中國城市能源變革峰會暨第二屆分布式能源生態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
杜祥琬進一步強調,在以化石能源為主的今天,我國降碳主要舉措包括“提能效、降能耗”、“能源替代”和碳“移除”三個方面,其中“提能效、降能耗”應是首要舉措。
以下為杜祥琬院士發言摘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結構不斷改善,能效明顯提高,但仍不夠革命性。產業偏重、能效偏低、結構高碳等瓶頸,使我國環境
問題日趨尖銳。
近年來,雖然我國已將能源強度、
碳強度列入考核指標,能源彈性系數逐步下降,但目前能源強度依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如果這一數字提升至1.0,就意味著同等規模的GDP可節省十幾億噸標煤。
因此,“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要對節能提效有明確要求。節能提效應為我國能源戰略之首,成為綠色、低碳的第一能源,保障國家能源供需安全和能源環境安全的要素。特別是在當前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下,節能提效應是
減排的主力。
“十四五”期間,能源行業要走上高質量發展新征程?;茉匆M可能適應能源轉型需要,如煤炭要實現清潔高效利用,石油行業仍要“穩油增氣”,且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
也就是說,在推進能源轉型過程中,我國要以較低的能源彈性系數(小于0.4%),滿足能源消費2%的年增速,需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天然氣。這是國內推進能源革命、對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融合點,也是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將促進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成本顯著下降。2010年—2019年,光伏發電、光熱發電、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項目成本分別下降了82%、47%、39%和29%,可再生能源正由“微不足道”發展到如今的“舉足輕重”,從“補充能源”逐步變成“主流能源”。
通過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儲能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技術領域和綜合能源服務、智能電網、微網、虛擬電廠等新業態的進一步發展,預計到202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將達到20%;
電力在終端能源中占比將超30%;非化石電力裝機占比達50%,發電量超40%。
屆時,可再生能源將成“十四五”期間能源增量主體,煤炭消耗不再增長,實現“煤達峰”,甚至“煤過峰”?!笆逦濉逼陂g,通過非化石能源增長和再電氣化,中國東部地區/城市率先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這是非常清晰的目標。
如果從
碳中和角度看能源轉型,目前全球一次能源利用結構中,84%來自化石能源。2019年,二氧化
碳排放達到 342億噸,其次便是甲烷排放。我國提出“碳中和”國家戰略目標,意味著能源轉型將邁出更加積極的步伐。
化石能源為主的今天,全球和中國降碳的主要措施有三要素:首要措施應是“提能效、降能耗”,主要集中在建筑、
交通、工業、電力節能領域;其次是“能源替代”,應高比例發展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第三是碳“移除”,增加
碳匯,大力發展CCUS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