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市場建設進展
自2013年陸續(xù)開市以來,
北京等七個試點
碳市場總體保持了平穩(wěn)運行的態(tài)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試點
碳交易體系。各碳交易試點不斷健全相關
政策法規(guī)體系,制定了本轄區(qū)碳交易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文件,積極推動地方人大通過碳交易立法,著力夯實技術支撐力量,為碳交易活動有序實施提供保障?,F(xiàn)階段,試點碳市場在普遍覆蓋了轄區(qū)
電力、
鋼鐵、
水泥等高排放行業(yè)的基礎上,結合轄區(qū)排放特征納入了
陶瓷、建筑等領域,持續(xù)拓展市場機制在其碳
減排工作中的應用范圍,共覆蓋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基本涵蓋了試點地區(qū)重要排放源。同時,試點碳市場逐步豐富了市場主體、交易產品與方式,除重點排放單位外,現(xiàn)有1082家(含1家境外投資機構)非履約機構和11169個自然人參與試點碳市場;在配額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現(xiàn)貨交易的基礎上,探索開展了碳期貨等
碳金融業(yè)務,創(chuàng)新
碳普惠模式,不斷提高配額有償分配比例,提高碳定價效率。
截至2020年8月末,七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4.06億噸,累計成交額約92.8億元。其中,廣東、湖北、天津、上海、
深圳等五個試點探索了有償分配方式,同期累計成交量3000余萬噸,累計成交額約11.5億元,成為配額分配領域重要方式。在二級市場交易方面,七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約3.8億噸,累計成交額達81.3億元,構成了市場流通的主體部分??傮w來看,試點碳市場配額價格普遍集中于20~30元/噸的區(qū)間(見下圖),試點間價格差異在近年來逐步顯現(xiàn),其中北京、上海碳市場價格相對較高,一度超過了80元/噸的水平,體現(xiàn)出試點碳市場間差異化的市場供需形勢。
2019年試點碳市場配額月度均價走勢
此外,碳交易試點積極配合全國碳市場建設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建設等領域扮演重要角色,促進相關試點重點排放單位適應全國碳交易體系新要求。
(二)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自2012年以來,自愿減排交易體系建設、運行有序推進,成為碳交易體系重要抵消機制選擇,并有望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碳市場的“排頭兵”。我國已備案近200個自愿減排
方法學,備案12家項目審定和減排量核證機構以及9家自愿減排交易機構,審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近3000個,備案自愿減排項目1300余個,簽發(fā)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涵蓋風電、水電、光伏發(fā)電、甲烷利用、生物質利用、
碳匯等領域。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類型占比約90%,風電、光伏、水電等類型項目數量可觀,反映出CCER項目類型相對集中的特征。
截至2020年8月底,9家自愿減排交易機構CCER累計成交量超2億噸,成交額超20億元,市場活躍度保持在較高水平。2020年3月,國際民航組織(ICAO)批準CCER成為國際
航空碳抵消與減排機制(CORSIA)認可的減排項目體系,這意味著CCER有望成為該市場機制下的重要抵消選擇,為我國減排成果國際轉移提供新渠道。
(三)全國碳市場
自2017年末國務院氣候變化主管部門宣布以電力行業(yè)為突破口啟動全國碳市場以來,全國碳市場制度框架基本確立,碳交易立法與管理政策制定提速,基礎設施建設穩(wěn)步推進,為正式啟動市場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
政策法規(guī)方面,以《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為代表的國家碳交易立法進程持續(xù)推進,全國碳市場管理辦法以及配額分配等配套政策加緊制定,碳排放核查指南等相關技術標準逐步完善。在技術支撐方面,全國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數據報送工作逐年開展,初步確定了首批擬納入的電力企業(yè)名單,基本覆蓋電力行業(yè)主要排放源,為有效管控火電碳排放奠定了基礎。在基礎設施方面,全國碳
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tǒng)與交易系統(tǒng)分別由湖北、上海兩試點省市牽頭建設,在國務院氣候變化主管部門指導下協(xié)調其他聯(lián)建省市有序完成各項建設任務。在管理隊伍領域,國家和省級碳交易管理隊伍基本到位,相對來說偏重實施層面的市級碳交易管理隊伍較為薄弱。在能力建設方面,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針對機構改革轉隸后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碳交易相關管理人員、首批控排單位等組織了8期17場碳市場配額分配和管理系列培訓班,相關地方和技術支持機構也展開多渠道、形式多樣的碳交易培訓活動,增進了各相關方參與能力,為其適應全國碳市場建設與運行的需求提供了更多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