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系統將發生結構性巨變
除了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建議,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也提出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建議。中國的五年計劃,恰與《巴黎協定》中以5年為周期的“全球盤點”機制同步,柴麒敏認為,周期性的序貫決策來漸進式地提高行動力度,有利于降低跨期成本,分階段實現2060年前
碳中和的愿景。
柴麒敏介紹,實現碳中和的措施手段主要包括可持續能源管理、終端部門電氣化和氫能化、發電和制氫深度脫碳、非
電力燃料的低碳替代和規模化應用
碳匯、負排放、碳移除技術。有研究稱,中國如果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有可能達到80%左右,將顯著突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中提到的“展望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超過一半”的愿景。
“能源系統無疑將發生巨大的變化,現在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生產基地將向非化石資源豐富的地區發生遷移,隨之而來的上下游產業和就業人口也將發生變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的組織形態也將經歷先開放再定界、先分散再集中、先協同再競爭的演化過程,利益格局也會隨之調整。”柴麒敏說。
根據《氣候變化第三次國家信息通報》,國家在氣候變化相關領域每年投入的資金約為5000億人民幣,而實際資金需求約為3.7萬億左右。柴麒敏說,“氣候投融資方面還存在很大缺口,因此要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通過
政策手段和碳定價機制降低氣候投融資的成本和風險。在起步階段能夠扶上馬送一程,有了一定的規模和流動性才能保證良性發展,逐步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在經濟體低碳轉型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一些產業走向沒落、部分工人會失業的情況。但這樣的變化是結構性的,意味著還會有新的產業興起、新的就業機會被創造出來。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緩解就業壓力的強大“引擎”,2018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直接就業人數約為408萬人,“十四五“該領域的就業人數有望超過煤炭產業從業工人總數。“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像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時說的那樣,他只看到了
問題的一面,卻沒看到機遇的一面。”柴麒敏強調,“但我們確實應該考慮妥善、公正的轉型機制,比如像歐盟那樣設立轉型基金,為在這些轉型過程當中受影響的產業、地區提供合理、公平的解決方案,讓所有人都能分享低碳轉型的綠色效益。”■
(財新智庫研究員汪蘇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