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黃晶: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亟需強化科技支撐

2020-10-22 09:10 來源: 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 |作者: 黃晶

碳中和目標倒逼達峰水平和排放路徑,對低碳/脫碳科技創新提出新要求


1. 延續當前政策、投資和碳減排目標,現有低碳/脫碳技術到2060年無法支撐我國實現碳中和。根據國內主要研究機構的模型預測,如果保持我國當前政策、標準和投資以及現有NDC碳減排目標不變,盡管我國仍然可以依靠現有低碳/脫碳技術在2030年左右實現碳達峰,但2060年能源活動排放量將高達70億-80億噸,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和工業過程的排放量將高達45億噸左右,無法實現碳中和目標。

2. 碳中和目標實現要求2030年前達峰的峰值不超130億噸,需加快部署低碳/脫碳技術推廣應用。要確保2060年碳中和目標實現,應在2030年前實現能源活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且峰值水平控制在105億噸以內;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工業過程排放應在2025年左右達峰且峰值水平在35億噸左右,碳匯10億噸左右。

3. 碳中和排放路徑的不確定性主要在2025-2035年之間,這個階段碳強度的大幅下降亟需低碳/脫碳技術支撐。研究表明,2035年前所做的減排努力越多,后期的減排壓力相對越小、轉型所需的時間就越短。2060年碳中和排放路徑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2025-2035年能源活動碳排放的發展軌跡。根據多個模型測算,2035年能源活動碳排放需要控制在70億-90億噸。若“十四五”碳強度下降18%,則“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間的碳強度下降幅度需高達約25%-30%。

4. 碳中和目標要求中國在2035年后實現深度減排,需要提前做好低碳/脫碳新技術儲備。研究顯示,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能源活動排放量要控制在5億噸以內,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和工業過程排放要控制在10億噸左右,碳匯和碳移除地球工程等技術實現負排放15億噸左右。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