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改變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干擾貨幣政策傳導
一是巨災保險
市場不完善,扭曲信貸市場。災害損失保險不足,會加重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推遲災后重建,進一步降低貸款抵押物價值,迫使銀行減少對受災地區和未受災地區的貸款,導致受災企業和家庭財務進一步緊縮。2009年曾有研究證實,地震風險導致洛杉磯郡的銀行對相關商業地產的融資縮減20%以上。
二是貸款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上升,增大銀行信用風險。曾有研究對1997年至2010年160個國家的氣象和地球物理災害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自然災害會增大銀行信用風險。還有研究根據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席卷美國海灣地區的情況,發現由于許多受颶風打擊的借款人未投保,當地銀行出現大量未預計損失,嚴重削弱了銀行資產質量;銀行不得不減少對非金融企業的貸款,由此形成正反饋,不利于當地經濟復蘇。
三是金融機構預防性資金需求增加。大型自然災害可能會導致金融機構、家庭和企業預防性資金需求急劇上升。研究發現,為及時補充資金,金融機構會出售更具流動性的資產,或提高存款利率。同時,為維護金融穩定,大型自然災害后,大部分央行或國際組織會為受災地區提供緊急流動性支持。然而,流動性大量囤積,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戰。金融機構既需要應對短期流動性高需求,也需要應對流動性囤積帶來的盈利下降風險。
一是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持續時間及其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據Osterloh的2020年測算,歐元區
減排目標收緊,增大了歐元區中期通貨膨脹預期上升的風險,但對2020年至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價格的影響很小。
二是對氣候變化相關風險持續性和范圍的誤判,可能侵蝕貨幣政策空間。氣候變化相關風險被忽略的時間越長,極端災難性事件發生的風險就越大,或將對經濟產生不可逆轉的后果。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經驗表明,極端事件會迅速侵蝕央行常規政策空間。因此,貨幣政策制定者準確把握氣候變化對經濟影響的持續性和范圍至關重要。
三是氣候風險一旦引發滯脹,央行將面臨兩難。氣候變化可通過影響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改變資產估值和經濟主體預期、增加擱淺資產、推升信貸風險等多種渠道,改變貨幣政策傳導和實施效果。如果任其發展,會增加中期通脹預期分析的復雜性,更頻繁地侵蝕常規政策空間,央行將更多地面臨維持價格穩定和穩定產出的困難權衡。
將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納入貨幣政策框架的理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