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9月22日,中國努力“于2060年實現
碳中和”的消息一經過發布,立刻引起國內外媒體極大關注。從事氣候變化領域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專家也紛紛對中國的最新承諾做出積極的反映和評價。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本刊學術委員會主席何建坤教授表示,2060年碳中和情景的排放路徑需要在2050年實現近零排放,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可持續能源體系。他認為,這一目標需要中國做出艱苦的努力,實現全社會經濟體系、能源體系、技術體系等的巨大轉變。但同時,轉型也會為我國帶來經濟競爭力提高、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多重協同效益。
早在今年年初,何建坤教授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就已經對全球氣候治理新形勢進行了分析,并對中國的角色和對策提出了建議。在應對氣候變化日益緊迫和現實的情況下,何建坤表示,中國要發揮大國引領作用,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強化能源與經濟的低碳轉型。以下為訪談原文,希望幫助讀者更好了解中國提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國內新形勢。
四年前,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巴黎協定》,人類遏制氣候變暖的努力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份全球性氣候新協議將改變人類未來,它將造福全人類以及子孫后代。
愿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過去四年,在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的現實下,《巴黎協定》不僅遭遇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退群”,而且有權威報告指出,即使當前《巴黎協定》下各國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都得以實現,全球平均氣溫仍然可能上升3.2℃。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面臨什么樣的新形勢?中國應該如何發揮大國引領作用?我國未來的低碳之路又該如何部署?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本刊學術委員會主席何建坤教授近期向本刊分享了他關于新形勢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思考。他表示,面對全球氣候治理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性以及緊迫性,積極做好國內經濟低碳轉型,協調好國內可持續發展與國際氣候談判,將是中國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