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NOAA發布2019年氣候狀況報告

2020-9-7 20:25 來源: 全球變化研究信息中心 |作者: 劉燕飛

2020年7月31日,美國氣象學會(AMS)出版題為《2019年氣候狀況》(State of the Climate in 2019)的報告指出,2019年是自19世紀初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3個年份之一。自1980年以來的每10年都在連續變暖,2010—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比2000—2009年升高0.2 ℃。該報告是自1996年以來的第30份年度報告,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國家環境信息中心(NCEI)編制,基于全球61個國家的528名科學家的貢獻,提供了全球氣候指標、極端天氣事件和其他重要環境數據的最新詳情,揭示了全球氣候系統的模式、變化和趨勢。


報告中的關鍵結論包括:


(1)溫室氣體。2019年,釋放到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繼續增加。全球地表二氧化碳年平均濃度為±0.1 ppm,比2018年增加2.5±0.1ppm,達到現代觀測儀器記錄和過去80萬年冰芯記錄中的最高紀錄。溫室氣體和幾種鹵化氣體對輻射強迫的貢獻共為3.14 W/m2(瓦特/平方米),自1990年以來輻射強迫增加了45%。二氧化碳約占輻射強迫的65%。2019年,全球海洋凈吸收的二氧化碳約為24億公噸,達到了1982年最高記錄,比1997—2017年的平均水平高33%。
(2)地面溫度。2019年初的弱厄爾尼諾現象到年中轉變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中性條件。而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溫度是自19世紀初以來的3個最高記錄之一。2019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地球最熱的月份。非洲、歐洲、亞洲、澳大利亞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十幾個國家報告了創紀錄的年度高溫。在北美,阿拉斯加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北極高緯度地區的高溫僅次于2016年。越南、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英國等多個國家的臺站創造了新的全國每日高溫記錄。澳大利亞在12月18日創下新的全國平均每日最高氣溫紀錄41.9 ℃,比2013年歷史最高記錄高1.6 ℃。
(3)湖泊溫度。2019年,全球湖泊平均氣溫上升。根據物候指標,北半球觀測到湖泊被冰覆蓋的時間比1981—2010年的平均時間少7天。北半球陸地上的生長期平均比2000—2010年延長了8天。
(4)大氣溫度。2019年,對流層低層的年平均溫度達到歷史第三高值,而平流層低層的溫度達到歷史第三低值。自1979年有衛星記錄以來,平流層中層和上層的溫度是有記錄以來最低的。9月,南極經歷了一次令人矚目的高層大氣變暖事件,導致自1980年以來最小的臭氧空洞。
(5)南極海冰。南極海冰面積在整個2019年持續低于平均水平,并延續了自2016年9月以來的趨勢。2019年全年凈海冰范圍均低于1981—2010年的平均水平,而1月和6月分別創下新的月平均海冰范圍低值紀錄。南極冰蓋質量繼續損失,損失最多的地區是西南極洲和位于東南極洲的威爾克斯地(Wilkes Land)。
(6)高山冰川與多年凍土。在整個冰凍圈中,高山冰川連續第32年損失質量。歐洲阿爾卑斯山的多年凍土溫度略低于2015年的溫度紀錄,在整個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大多數觀測點都觀測到創紀錄的多年凍土溫度。在阿拉斯加和蘇厄德半島(Seward Peninsula)內陸26個站點,活動層沒有完全凍結,這是多年凍土長期變暖以及冬天相對溫和多雪的結果。
(7)北極海冰。3月,當北極海冰達到其年度最大范圍時,一年期薄冰占所有海冰的77%,而在20世紀80年代這一比例約為55%。9月,最小海冰范圍達到衛星記錄的第二低值。白令海的海洋溫度升高和海冰減少,正在導致世界上一些最有價值的經濟魚類分布發生變化。更大和更豐富的北方物種在2018年和2019年占據了大部分的北極大陸架。2019年冰雪消融季期間,格陵蘭冰原上冰損失的程度和規模與2012年相當。冰川和冰蓋的融化以及海洋的變暖,解釋了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趨勢。
(8)海洋溫度。2019年,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連續第8年創下新紀錄,比1993年衛星觀測平均水平高87.6 mm,與2018年相比年平均增加6.1 mm。700m深度以上的海洋熱含量達到最高,全球平均海面溫度達到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值,僅次于2016年。10月,印度洋偶極子(IOD)表現出自1997年以來的最大強度,與西印度洋盆地的上層海洋急劇升溫相聯系。
(9)印度洋偶極子。盡管2019年ENSO狀況的影響有限,但許多氣候事件都受到強IOD正位相的影響,造成了從印度洋東部到澳大利亞東部南太平洋降水偏少。在2017年和2018年降水低于平均水平之后,澳大利亞創紀錄的高溫和干燥加劇了干旱情況,造成南半球春季和夏季災難性的野火等嚴重影響。野火產生的煙霧以及俄羅斯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火山噴發,使平流層的氣溶膠含量達到了自1991年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后前所未有的水平。截至2019年底,印度尼西亞遭受了嚴重干旱和極端野火。8—12月,IOD正位相導致非洲之角的降水偏多,造成東非各地普遍發生洪災。在其他地方,印度經歷了自1995年以來最大的夏季季風降水。在美國,春季積雪迅速消融以及上半年降水頻繁,導致中西部地區的春季和夏季洪水泛濫,特別是密西西比和密蘇里盆地。
(10)干旱。南非西部大部分地區持續干旱,在某些地方已經持續了大約7年。干旱和夏季極端熱浪造成歐洲大部分地區極端干旱。
(11)野火。由于2018年12月—2019年1月(雨季高峰)期間的降水不足,2019年下半年野火燒毀了位于玻利維亞、巴西、秘魯以及巴拉圭北部大片的亞馬孫南部森林。在西伯利亞北極地區,夏季野火比平常強而且位置偏北,燃燒排放的27 Tg(1012 g)碳創造了新的紀錄,是2018年的2倍多。
(12)熱帶風暴。在南、北半球赤道附近風暴季節共觀測到96次熱帶風暴,遠高于1981—2010年的平均值82次。有5個熱帶氣旋達到薩菲爾-辛普森(Saffir-Simpson)五級強度。在北大西洋盆地,颶風多利安(Dorian)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壞,造成巴哈馬70多人死亡,損失總額達34億美元。熱帶氣旋愛代(Idai)和肯尼思(Kenneth)分別于3月和4月嚴重影響了非洲東南部。Idai造成的總損失至少為22億美元,是南印度洋海域有史以來損失最大的風暴,并造成莫桑比克、津巴布韋、馬拉維和馬達加斯加1200人死亡。

轉載本文請注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氣候變化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17期,劉燕飛 編譯.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