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現役的30座焚化爐每年處理約400萬噸垃圾。 ? Keystone / Gaetan Bally
瑞士的垃圾焚燒廠計劃捕獲經煙囪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封存在海底。綠黨非常支持這個想法,但具體實施仍存在一些障礙。
“上一代人建立下水道網絡來回收處理廢水,我們這一代人必須建立一個類似的網絡來處理二氧化碳,”瑞士垃圾處理廠運營商協會(ASIR)在致瑞士總統西蒙奈特·索馬魯嘎(Simonetta Sommaruga)的信中寫道。
在《巴黎氣候協定》的框架內,瑞士承諾大幅
減排。像其他許多國家一樣,瑞士計劃于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目標。瑞士垃圾處理廠運營商協會(ASIR)認為,為防止二氧化
碳排放到大氣中,在排放點將其捕獲是“既環保又經濟”的方法。比如直接從焚化爐尾氣當中捕獲。
“我們希望成為能源轉型的參與者,”瑞士西部蒙泰鎮(Monthey)的Satom垃圾處理廠主管丹尼爾·巴利法德(Daniel Baillifard)在接受瑞士資訊swissinfo.ch采訪時表示。他希望為廠里的焚化爐配備二氧化碳捕集系統。一旦成功,它與瑞士東部林特鎮的焚化爐將一起成為全國試點項目。
如何處理二氧化碳?
瑞士現役的30座焚化爐每年處理約400萬噸垃圾。它們約占該國總排放量的5%。煙囪排放的廢氣有一半來自化石燃料(比如塑料垃圾),另一半來自生物質(比如木材和建筑垃圾)。
“我們還捕獲了生物質(可自然降解的物質)焚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使我們實現了負排放,因為我們間接去除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 巴利法德說。但是他表示,一個關鍵
問題接踵而來:如何處理捕獲的二氧化碳?
瑞士垃圾處理廠運營商協會(ASIR)認為,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案是將其永久封存在地底深處的地質礦床中。
經由熱那亞運往挪威
瑞士目前無法永久封存二氧化碳。瑞士垃圾處理廠運營商協會(ASIR)表示,首先需要對底土進行詳細的系統分析。但是,該行業協會認為,未來10到20年內,可以將二氧化碳儲存在800-2500米深的瑞士鹵水層中。此外,瑞士還考慮將二氧化碳運往北歐地區。
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挪威一直在北海的廢棄天然氣田深處封存二氧化碳,近期該國宣布計劃從2024年開始接受其他國家的二氧化碳。該區域海底二氧化碳最大儲存量估計為700億噸,約為歐盟年排放量的20倍。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可持續發展實驗室的一項可行性研究顯示,將瑞士垃圾焚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運送到挪威最經濟的方法是采用管網
運輸。蒙泰鎮垃圾處理廠認為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巴利法德解釋說:“幾百米外有一座廢棄的塔莫爾(Tamoil)煉化廠,該煉化廠于2015年關閉。那里還有羅訥(Rhone)油氣管道的出口,而該管道現在已經停用。”這條長達242公里的管道將蒙泰鎮所在的瓦萊州與意大利的熱那亞港連接起來。
瑞士的二氧化碳將從熱那亞港海運至北歐地區。巴利法德說:“我們可以成為瑞士二氧化碳捕集樞紐,將二氧化碳出口海外。”
政治、技術和資金挑戰
瑞士政府已經公開支持這個項目,并強調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將在實現其氣候目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計劃,巴利法德必須克服許多障礙。首先,必須克服政治挑戰。他表示:“我們需要法律依據和國際條約來規范二氧化碳的捕集和運輸,目前二氧化碳出口仍屬于違禁活動。”
其次,需要克服技術挑戰。挪威、愛爾蘭和新西蘭已經啟動了類似的試點項目;2017年瑞士建成全球第一座可以從大氣中提取二氧化碳并將其轉售用于商業用途的工廠。他表示,這項技術“尚未成熟”。“我們計劃投資4’000萬瑞郎(合人民幣3.038億元)。絕不容許出錯,我們需要確定性。”
最后,還需要克服資金挑戰。目前估計,運輸和封存一噸二氧化碳的成本為340瑞郎,實在過于昂貴,無法保證經濟意義上的可持續性。
水泥廠和
化工廠也可以參與這個項目。加入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網絡的工廠越多,成本越低。” 巴利法德說。
海洋生態系統面臨風險
瑞士垃圾處理廠運營商協會(ASIR)主席兼綠黨議員巴斯蒂安·吉羅德(Bastien Girod)表示,大規模捕集二氧化碳對于實現氣候中和至關重要。
綠黨表示,除了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和開發可再生能源外,還必須建立自然和科技碳庫。綠黨希望在2040年就實現凈零排放目標。
瑞士綠色和平組織的喬治·克林格勒(Georg Klingler)對此持懷疑態度。“目前仍無法證明注入這些地質層的二氧化碳會留在那里,無法排除泄漏的可能性。二氧化碳泄漏入海將危害海洋生態系統,”他在接受瑞士法語廣播電視臺(RTS)采訪時表示。
總體而言,綠色和平組織認為這項技術過于耗能且成本高昂,很可能被用作繼續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借口。
丹尼爾·巴利法德也意識到,他的二氧化碳捕集項目無法鼓勵人們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無法擺脫對化石燃料行業的依賴也使我感到很困擾。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行業變革不會一夜之間到來。但是通過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我們可以加速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