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天鵝事件”將成為下一個風險敞口
環境風險可以定義為由于組織活動產生的廢水、排放、廢物、資源枯竭等對生物有機體和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實際或潛在威脅。無論是物理性、化學性還是生物性的環境暴露都可能引起有害反應,并可能影響土壤、水、空氣、自然資源或整個生態系統,以及動植物(包括人類)乃至其生活環境和社會體系。作為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內容,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對一些金融機構而言并非全新的概念,金融機構在認知與管理環境和氣候風險方面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但進入21世紀以來,環境風險日益表現出新的特征,包括環境和氣候相關事件的規模和范圍逐步擴大、頻率不斷提高,各種風險之間的關聯度持續上升,給金融機構的資產和負債端都帶來了較大負面影響。
近日,國際清算銀行提出“綠天鵝事件”的概念,首次系統性探討了環境與氣候
問題可能帶來的金融危機,進一步將氣候與環境變化風險問題帶入投資者的視野,并呼吁世界各國央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加強氣候風險防范。同時,在《綠天鵝》書中,也指出當前傳統的風險評估方法和氣候風險估算模型的不足,無法準確估算氣候變化極端事件對金融風險可能帶來的影響。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的問卷調查顯示,多數成員已經認識到環境與氣候風險問題,相關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已經開展了環境風險分析的工作,但受限于
方法學和相關數據的不足,環境風險評估工作仍然處于初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