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界揣度已久的廣州期貨交易所終于有了實質性進展。
5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匯局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研究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簡稱“廣期所”)。此消息一出,即刻引起資本
市場關注。
早前官方公布的各項文件中,給予廣期所的定位是一家創新型期貨交易所,將以
碳排放為首個交易品種。
“一方面,是交易標的的創新,以碳
排放權為首個品種,有別于傳統的商品和金融期貨及
衍生品,推出模式上也會參考特定品種對外開放的模式,借助碳排放權期貨交易來綁定人民幣結算交易,直接引進境外交易者;另一方面,廣期所有望探索交易所體制機制的創新?!?a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
目前,國內期貨市場已形成四大交易所并立的格局,即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相比之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的前沿窗口,設立全國性期貨交易所具有維護金融穩定、推進期貨市場國際化等多重象征意義。
爭相設立獨立交易所的不止廣州一座城市,據媒體5月15日發布的消息,
深圳設立獨立期貨交易所的構想也成為今年深圳兩會代表關注的議題。
有業內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深圳此前也一直在爭取設立全國性的期貨交易所,但是沒有成功,一個重要因素是深圳文交所因發行藝術品份額化資產包引發的交易風波;上海在碳排放權交易的爭取上也早有布局,留給廣期所的時間并不多。”
“預計廣期所上市的品種將以創新綠色為特色,成為期貨市場上的‘科創板’?!敝写笃谪浉笨偨浝?、首席經濟學家景川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廣期所定位創新型的交易所,需要探索更多特色化的交易標的,發展創新金融,綠色金融,遵循高度國際化合約設計,與廣交會、粵港澳大灣區優勢產業緊密銜接。
打造創新型期貨交易所
碳排放權能夠成為國際商品是基于一種履約機制,即具有
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的企業,出資購買發展中國家的相關減排項目,充抵減排額度。而在國內市場,減排困難的企業可以通過向減排容易的企業購買碳排放權完成減排任務,后者也可以因此獲得收益。
碳市場是碳定價的工具之一,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已在探索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后,碳排放權成為國際商品后,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證券公司等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參與交易中。
國內市場上,現貨市場的規模化發展為期貨市場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基礎。自2011年國家發改委啟動在北京等七省市開展
碳交易試點工作;2013年,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全國七家試點省市中率先啟動交易。據機構預測,2019年,全國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市場市值總規模接近1200億元。
景川進一步解釋稱,碳排放權是一種特殊的交易標的物,中國的碳排放每年將近百億噸的水平,各地方政府部門根據企業以往的排放情況、技術標準確定大致的碳排放的指標,企業若超標排放需要付費甚至停產,基于對未來生產計劃的安排、風險管控的考量,企業就會產生套期保值的需求。
然而,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市場,碳排放期貨交易都處于探索階段,單靠控排企業的履約需求,碳排放的交易并不活躍。未來,如何推動碳排放權市場的交易活躍度、規模化將成為發展的重點和難點。
“這既是挑戰也是廣期所定位的亮點,參照國際經驗,期貨交易的市場規模遠超現行試點地區的現貨交易規模,能夠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參與。未來廣期所要遵循高度國際化的合約設計,一方面能輻射全國;另一方面,更長遠的看,要走向國際期貨交易市場,提高中國在碳排放權貿易領域的話語權?!本按ǚ治龅?。
對此,《意見》也提出了更多方向性的指導,明確表示要充分發揮廣州碳排放交易所的平臺功能,搭建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權益交易與金融服務平臺,開展碳排放交易外匯試點,允許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資格審查的境外投資者(境外機構及個人),以外匯或人民幣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碳排放權交易。
錯位發展
事實上,廣州是全國期貨業發展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早在1990年代,包括廣州和深圳在內,都設立過期貨交易所。但由于市場發展不完善,投機過度現象頻繁出現,廣州的期貨交易所在1996年開始的全國期貨業清理整頓中被關停取締。
謀求恢復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的工作始于2006年。此后,重開期貨交易所也是廣州兩會的必提話題。
然而,目前在已經涵蓋農產品、工業品、金融期貨等多種交易標的國內期貨市場,雖然分工各有側重,但重合部分已經存在競爭。新設立的廣期所將如何爭得一席之地?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探索更多差異化的交易品種,是廣期所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俺跗谝蕴寂欧艡嘟灰鬃鳛橹匾黄瓶?,但是長遠來看單一交易品類的拉動作用十分有限?!?/div>
具體到交易品類的探索上,中國(
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舉例分析,廣期所需要進行國際化、個性化的交易標的探索,比如大灣區的企業在香港發行以其他貨幣計價的國際化債券,存在利率變化風險,可以探索針對票據債券融資業務的交易品種;大灣區有眾多海洋線,可以設計針對船舶
運輸的運力指數交易品種等等。
長遠來看,中國經濟是外向型的,隨著開放程度的提高,需要大量的風險管理工具,當前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廣期所具有更強的配套和象征意義。“廣州期貨交易所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將在要素交易、價格發現、供應鏈穩定性管理方面起到更加直接的作用,與境內其他期貨交易所形成南北互動的發展格局?!蓖跫t英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在胡俞越看來,廣期所要確立自身優勢,需要有更多交易機制體制方面的突破。期貨交易所管辦不分的體制機制與國際通行的交易所體制相悖,將影響期貨市場風險對沖、價格發現的功能,廣期所有望探索打破現有交易所會員制的模式,以公司制模式運作,允許境外投資者參與,體制上實現管辦分離,這將是期貨交易所體制的一大創新。他說,“實踐上有難度,但這是國內期貨交易所走向國際市場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