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CDM執行理事會(EB)確立的標準雖然提出了額外性,但并沒有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方針。根據《京都議定書》,東道主國家應負責開發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標準,并確認被推薦的項目是否符合這些標準,但令人擔心的是這種安排會導致可持續發展水平不一致,因為一些政府可能會采取一些比較寬松的標準。基于此,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下的一個非政府組織集團創立了黃金標準,為了達到這個黃金標準,項目必須通過三個審查:
一是項目類型審查:本標準限于可再生能源和終端能源效率項目包括太陽能,生物能,風能,地熱能,小型水電,生物氣等項目。二是額外性和基線審查。三是可持續發展審查。涉及到與其他環境、經濟、社會影響相關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以及執行之前與當地利益關系的協商等。
對于這一標準,指定經營實體可以按照正常的CDM程序進行黃金標準的檢驗,但是需要使用附加的黃金標準作為指導方針。非CDM/JI項目也可以按照黃金標準的指導方針進行檢驗,并接受來自
認證機構的認證。
但是,黃金標準認證的項目是否能夠保證買家所購項目的信譽度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也存在一定的爭議。非政府組織和政府實體通常會對項目執行公司宣布的
減排信用額進行詳查和核證,這會為項目帶來一定的信譽風險,同時,因為嚴格檢查的存在,會促進項目實施方在保證項目質量方面作出更大努力,進而提高項目質量。這種質量優勢對賣家來說,理論上會導致價格的上漲。因此,采用黃金標準確實可以保證質量更高,相比那些只按照正常的CDM標準和沒有包括林業
政策的標準的產品來講,因相對較高的價格,而獲得相對更多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