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濃度依然在穩步上升,但是自1998年以來,全球的平均氣溫并沒有按照預計升高。這一矛盾現象不僅誘發了反對氣候變化的言論,也使公眾感到困惑不解。
科學家指出,全球氣溫沒有大幅上升其實也和他們的預言并不矛盾,這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在10-15年時間尺度里發生的地球表面溫度波動是很常見的;另一方面,1998年氣溫特別高,可能不是進行統計比較的最佳年份。
也有人給出了一些其他解釋。今年2月公布的一項美澳聯合研究表明,異常強烈的太平洋信風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已經足夠強大,足可以把溫暖的表層海水推向比預想更深的地方,從而限制熱量進入大氣中,這一現象被很多模型忽略了。
墨西哥的研究者弗朗西斯科·埃斯特拉達(Francisco Estrada)指出,人們的積極的改變可能產生了效果,比如大氣層中禁用氯氟烴,又比如亞洲水稻栽培中使用更多的化學肥料、更有效地利用水,從而減少了微生物來源的甲烷排放。
氣候模型分析員本杰明·桑特(Benjamin Santer)和他的朋友們認為,來自火山的硫磺氣溶膠含量的增加,或者由于拉尼娜現象造成的赤道東太平洋海表溫度下降都可能是產生這種矛盾現象的一個原因。
另外還有一些人認為,從全球某些欠采樣的地區——特別是兩極和非洲——數據量太少,也可能是一個原因。
與此同時,中國海洋大學的研究員陳顯堯在8月份《科學》雜志上發表的新論文中指出,吸收熱量的其實是大西洋和南大洋,僅考慮太平洋中滯留的熱量并不足以解釋這一暫停。(陳顯堯研究員為果殼網撰文詳細解釋了他的研究,見果殼網《海洋暫緩全球氣溫飆升》一文。)
最后,3月份的《自然》上一篇評論將大部分觀點匯總起來,得出結論:是諸多因素,包括火山爆發、大氣中氣溶膠濃度、太陽活動等等共同作用,從而抑制了變暖趨勢,讓氣候模型分析者看起來是丟了顏面。
海洋研究員馬丁·維斯貝克(Martin Visbeck)在《自然地球科學》上評論道,地區性的氣候波動更加強調了發展中國家應對策略的重要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