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匯|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至今,擔任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參與和主持編寫IPCC第一、二、三、四、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是國際上氣候變化研究領域中有影響、有貢獻的科學家之一。
據聯合國網站消息,2020年是全球簽署《巴黎協定》,承諾采取氣候行動的5周年關鍵節點。聯合國多機構聯合表示,盡管2019冠狀病毒病仍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肆虐,但采取氣候行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沒有絲毫的改變。
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預測,全球范圍內的氣候變化將在未來持續加劇。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表示,“在備災系統較薄弱的國家中,弱勢人口面臨最大的風險。各國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加強預警系統,應對多種危害。世界氣象組織將支持這些工作。”
顯然,應對氣候變化依然是事關人類生存的重大議題。在本文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闡述了氣候變暖的緊迫性、加強氣候變化預警的必要性及其面臨的挑戰,而中國是有能力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氣候治理理念和行動下,建立全球氣候變化早期預警和防御系統,是減少日益增加的氣候風險威脅和災害影響的有效手段和積極行動,這也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一個具有高度共識且可實施的重大倡議和計劃。
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發起的“氣候風險早期預警系統”倡議,旨在加強最脆弱國家的早期預警系統和氣候復原力。在2019年12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COP25)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充分肯定了當時發起的建立氣候風險早期預警系統全球倡議。
在過去5年中,主要的優先目標是加強氣候最脆弱國家(76個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早期預警系統和氣候適應行動。這個倡議具有推廣到全球所有國家實施的重大意義。它包括建立重大氣候災害的預警系統和防御系統,前者是以目前正構建的無縫隙全球氣候預測系統(從2周到百年時間尺度)為科學支撐,后者是以各國已有的氣象災害防御和預警系統為基礎,逐步形成全球化的聯防聯控防災減災體系。
雖然上述目標和可行性是明確的,但由于資金、協調和合作機制以及科學認識
問題等,氣候風險早期預警系統全球倡議的前景尚充滿挑戰和困難。目前只在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取得有限的進展。
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網站近期披露,對氣候風險早期預警系統的評估顯示,在優先考慮的76個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中,已有44個國家獲得幫助;迄今已向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投資4200萬美元,并從其他發展伙伴的公共基金中額外動員了1.3億美元。
科學研究表明,即使在全球采取
減排行動之后,現代的氣候變暖也不會停止或逆轉,只能減緩變化的速度,以允許生物系統和人類社會有更多的時間去適應。也就是說,將來的氣候變化與災害是不可避免的,因而適應行動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科學家通過許多研究進一步表明,全球氣候已經對氣候系統與人類系統的許多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有些已接近臨界點,產生了重大的氣象災害,可能發生突變,帶來災難性后果,并且隨著氣候變暖的繼續,災害的風險也在增加。氣候變化的研究本質上是盡可能規避和減少由現在和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因而,應對氣候變化必然導致建立氣候風險早期預警系統的需求。
氣候風險早期預警系統由影響和風險評估、科學預測、預警方案制定、有效的通訊方式以及全社會協同而正確的響應能力組成。目前,科學界認為,這種氣候閾值的早期預警系統是可行的。它能幫助各國政府和相關部門更有效地管理日益增加的氣候風險,特別是超過不同閾值的氣候變化影響所造成的風險。
即使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預測的不確定性,氣候風險早期預警系統在實際上難以實現,但是它仍然可以提供各種閾值對氣候內部變率(噪音)引起的變化脆弱性的信息。
根據中國氣候變化研究科學家多年的研究結果(見第一次到第三次國家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科學出版社),中國面臨的重大氣候變化影響及其風險至少有6個方面:
青藏高原作為亞洲水塔,隨著氣候變暖變濕對中國和亞洲鄰近國水資源和環境災害的影響;
中國氣候變化對西部地區氣候生態系統、水資源和環境災害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中國主要經濟帶(如長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中國主要農業區包括糧食和經濟作物區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中國生態脆弱區的影響,包括西北防護林帶、西部生態系統、大湖區(如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
氣候變化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次生災害(如重大洪水、持續性干旱、地質災害等)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每年發布的災害公報顯示,目前中國遭受的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一直高居不下(如圖)。
在構建氣候風險早期預警和防御系統方面,我國目前已基本具備以下條件:
具有日益完善的全球氣候監測系統,尤其是全球氣象和海洋衛星的觀測系統。
目前正在發展和建立更完善的全球無縫隙氣候預測系統,預測時間從兩周、數年到幾十年和100年,其中包括了自然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據此可預測發生在兩周到100年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引起的潛在災害與風險。
我國正努力制定有效的氣候適應和減緩戰略,包括加強基礎建設和構建新的防御氣候災害的重大工程,如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沿海岸地區重大災害的防御工程(如上海),以及超大城市群日益明顯的城市災害(如強暴雨、高溫熱浪等)。
制定和執行更完善的防災減災計劃,把氣候災害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最大程度地保障公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因而,無論從需求還是從實際條件上,中國都能夠在構建全球或地區氣候變化早期預警和防御系統上發揮更重要、更積極的作用。
總之,目前全球氣候治理除積極采取溫室氣體的減排行動外,同時也應該積極采取多種應對氣候影響的措施,特別是重視構建全球氣候變化早期預警和防御系統,以確保在氣候變化影響下仍然可以促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及公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