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探討了中國能否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起承擔全球領袖的角色;現在,我們來分析新冠疫情對這項角色的影響。
一、新冠疫情可能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產生的影響
新冠病毒的影響在全球范圍內持續蔓延,很多國家剛剛才開始意識到病毒對經濟的影響。對于像我們一樣關注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讀者,一個非常重要的
問題是:新冠疫情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會產生怎樣的潛在影響。
雖然目前影響尚不明顯,但我們認為,新冠肺炎會從以下五個方面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產生影響:
1. 中國生產引擎的放緩甚至停頓可能會直接導致2020年與之前的幾年相比,中國對自然資源需求的大大減少以及二氧化
碳排放量的大大降低。然而,3月至4月,中國逐步復工復產,我們擔心這種對自然資源需求的降低將是短暫的,并且會被驅動經濟快速復蘇的刺激措施過度補償。環保要求很可能在短期內放寬,以加快包括公路、鐵路和房地產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此同時,經濟刺激措施也有可能會推動中國綠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2. 如果一定要從積極影響來看,可以很確定得說,新冠病毒提高了大眾對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不平衡的認識。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中國要引領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意識和行為的改變是至關重要的。用著名經濟學家陸正偉的話說,我們面臨的真正風險是未來未知的病毒,中醫里有一種典型的哲學——“預防大于治療”,用在這里也很貼切。
從這場危機中,大多數中國人都清楚地認識到,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和社會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日益入侵是人類世界和動物生態系統之間失衡的信號。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在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實現可持續的平衡,對于防止未來的病毒爆發至關重要。
大多數跡象表明,該病毒最初出現在野生動物交易
市場,這要求我們對這些活動(部分)進行監管。雖然可能并不完美,但新的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禁止了包括非法貿易和違規貿易在內的一切野生動物消費活動,這是向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市場,新冠肺炎的爆發為遏制和規范野生動物的消費提供了重要的機會。中國最高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消除食用野生動物的不良習慣,嚴厲打擊非法買賣野生動物的行為,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這是一項遲到的舉措,它是否會如人們所希望的那樣具有影響力還有待觀察;一些動物(如水生動物)沒有被包括在內,而且如何使用野生動物作為中藥或為“科學目的”的食用也不明確。
3. 2020年的核心焦點將是國內
政策:穩定經濟、避免失業、提高社會保障和縮短地區間醫療水平差距。
新冠疫情的爆發可能延遲了中國兩大目標的實現——第一,與2010年相比,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一倍;第二,消除絕對貧困。
刺激措施可能會針對能夠帶來就業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開發,這是政府籌集急需資金、增加居民財富的手段。然而,超規模的
鋼鐵和
水泥生產所帶來的實質性風險可能會對可持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4. 雖然世界期待中國在10月份主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 )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貢獻。但由于病毒的爆發,會議的組織工作正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由于病毒的影響,COP15一個重要的籌備會議在2月底已經從中國的昆明轉到意大利的羅馬,并且中國只能派出5名代表,其中大部分不是來自
北京(相比之下,德國派出了15名代表)。讓很多社會組織感到遺憾的是,與會前多國政府的期待相比,這次籌備會議所討論的框架沒有達成任何必要的、轉型性的目標。
二、一個新的未來?
中文里“危機”一詞包涵了雙重意思:既是危險,亦為機遇。這種非詞源的解釋也許并不精確,但卻啟發我們從當前的危機中尋找機遇。
近兩個月來,中國的創造力展現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企業迅速轉變商業模式,遠程工作和遠程學習順利開展,中國醫療科技和醫療平臺的也日益繁榮。
我們拭目以待在中國很可能快速興起的創新公司,例如在全球范圍內監測和追蹤環境數據(如水質、空氣污染)的公司和追蹤人們行跡的在線平臺。
新冠疫情的擴散體現了全球的相互依賴性。新冠疫情告訴我們,處于氣候、生態危機的時代,面對挑戰,堅持以本國為中心的方式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在當下全球領導力缺位的情況下,中國有機會迎難而上,引領全球度過危機。
可持續發展從業者做夢都想看到的是,中國把刺激經濟的資金都投入到綠色項目中,比如綠色能源、公共
交通和衛生等。然而,現實操作起來沒有那么簡單。縱然推動中國引領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依舊艱難,在中國還有很多人將繼續為此奮斗。
作者:
Mark J. Greeven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教授
Rilito Povea 世界自然基金會項目副主任
Christoph Nedopil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綠色“一帶一路”實驗室主任
翻譯:
于倩文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