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到大家呼啦啦地在刷票圈,2018年度
碳排放報告與核查以及排放監測計劃制定工作的通知由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發出,各個地方的兄弟姐妹們有種一呼百應之感
講真,大家看到通知,最關心的是今年和去年有什么區別?那我就來盤點一下~~~
一、主管單位變啦
以前由國家發改委布置工作,監督管理,地方發改委委托核查,復查,材料上報,現在統統變成了生態環境部啦
但是,大家工作的熱情不變就行
二、覆蓋的行業有小小的變動
今年的
電力行業里增加了“熱電聯產”和“生物質能發電”,對于生物質能發電,還備注了摻燒化石燃料燃燒的生物質發電企業需報送,純使用生物質發電的企業無需報送。這有點像上海如今的新能源車牌照只補純電動車,不補油電混合型,這樣1700家發電企業要擴容咯,但估計也不會擴得太多
三、補充數據表的變化——
鋼鐵行業和其他
化工產品生產行業
鋼鐵行業對煉焦、燒結、球團、煉鐵、煉鋼、鋼鐵加工工序都增加了列出固體燃料(焦炭、無煙煤、煙煤等)和氣體燃料(天然氣、焦爐、高爐、轉爐煤氣等)燃燒產生的排放,對煉焦工序,更是詳細地列出了高爐煤氣、轉爐煤氣、焦爐煤氣、焦炭、焦油、粗苯對應的排放。
這至少可以看出3點
其一,國家的鋼鐵行業的碳排放非常重視,碳排放管理是政府厘清企業真實能耗、排放和污染情況的重要手段之一,結合前幾年“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思路,如今歸入生態環境部之后,鋼鐵企業不得不繃緊“環境生態保護”這根弦
其二、經過連續5個年度的數據上報,鋼鐵行業采用基準線分配方法依然存在許多挑戰,如今對各類排放進一步的細分,將有助于了解鋼鐵行業各工序、各活動水平的排放量,未來鋼鐵行業采用基準線的概率將很大,基準線也會很多
其三、如果鋼鐵都能納入后續的碳
市場,采用基準線分配的話,那還有什么行業比它更復雜了,看來大家真得卯足勁干了,尤其是
節能技改啊
另一個有些許變化的是化工生產企業(其他化工產品生產)的補充數據表
增加了能源作為原材料產生的排放量,印象中這段是13-15有,16-17年刪去,今年又新增出來的,因為曾經核過一家企業幾十種化工產品的carbon input&output三年的數值,印象特別深刻
再說一點我覺得今年的補充數據表不甚完美的地方,就是民航機場的補充數據表
只統計了旅客吞吐量,沒有統計航站樓建筑面積
間接排放里只統計了熱力,沒有冷量
這里面會有兩個
問題,一是
北京大興機場今年下半年開航,那首都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就會少許多許多,但是它建筑面積沒變啊吶,也不是因為機場自身的原因導致強度上升,機場本身也沒有實質性變動,如果后續采用強度法或基準線法都會很尷尬,應當綜合考慮,上海也有類似的情況
二是大型機場都會有能源中心,能源中心既供冷又供熱,那冷量算在哪里?和熱力一起相加或是冷量所用的電計入航站樓?這些沒有明確的說明會對后續機場的分配造成影響,建議后續在“百問百答”中明確
四、核查指南的變化
除了常規的 ,今年新增了監測計劃執行的核查,為的是確認排放量監測是否有按計劃執行,如果沒有,則應確保配額不會過量發放或履約排放量不被低估。
最后一點,就是通知的聯系人變啦,看來我們的碳排放管理的人才隊伍真的是越來越強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