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場對企業及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
(一)對企業的影響
減少
碳排放是大勢所趨,但對于“碳排放大戶”的部分企業來說,則會增大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通常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成本主要指:一是環保工作不達標的企業需要購買配額,成本支出會隨之增加;二是需要改善生產流程、更新生產設備或是采購價格更高的環保型生產原料等產生的成本。隱性成本主要指:一是企業因參與“
碳交易”而產生的機會成本,如放棄生產部分碳排放較高但能給企業速來更高利潤的產品;二是在全國統一碳市的情況下,碳價的波動也會使企業面臨較大的成本風險。此外,“碳交易”的施行還會使相當一批能耗高、效益低的中小企業被
市場淘汰。因此,短期內企業面臨生產經營壓力。
但從長期來看,雖然我國碳交易暫時是一個封閉的市場,但未來仍會逐漸與國際接軌。建立全國統一碳市,一是有利于企業規避國際貿易摩擦中的受損風險。當前以
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為目的碳關稅,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壁壘。如《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中明確,自2020年1月1日起,未實施
碳減排政策的國家要向美國購買碳排放配額和碳排放許可后,其產品才能進入美國市場。
只有中國也具有國際標準的統一碳市,才可以避免其他國家對我國的出口產品再征碳關稅,從而消除雙重征稅
問題,也可規避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摩擦中受損的風險。二是
碳金融市場的發展將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并創新推出碳期權、碳期貨、與碳
排放權掛鉤的債券等產品。少數企業使用CCS(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術,可以對碳價的波動起到對沖作用,賦予企業有效規避因碳價波動而對其經營產生影響的能力,甚至可以利用碳價進行套利。
(二)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1.對于公司類貸款總量的影響。預計隨著碳交易市場覆蓋范圍的擴大和規定更加嚴格,對涉及企業的經營成本會產業影響,進而沖擊商業銀行對于上述客戶的貸款。
2.對于信貸結構的影響。從行業維度看,隨著全國統一碳市的逐步建立,將推動資金向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流動。而傳統兩高企業,如火電、
鋼鐵、
化工、
建材、煤化工等行業,將由于碳約束的壓力增加,進一步削弱其融資能力。從區域維度來看,目前試點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和一線城市,隨著試點范圍逐步排放,乃至全國統一參與碳交易,則中西部高能耗企業(如采煤)等將受到較大影響。從產品維度來看,商業銀行碳金融產品未來挖掘和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巨大。目前,興業銀行在能效融資方面正不斷創新,中國銀行和平安銀行則先后推出了收益率掛鉤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期貨價格的理財產品。
總體來看,碳金融的潛力十分巨大,產品會不斷豐富和創新,對商業銀行的形象有良好的宣傳介入,商業銀行應該積極支持和探索進入。如銀行類
碳基金理財產品、以CERS收益權作為質押的貸款、信托類碳金融產品、碳基金、碳資產證券化和碳交易保險等,都需要把握機遇進行創新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