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南部城市拉赫蒂去年6月被評為2021年“歐洲綠色之都”,成為歐盟委員會2008年設立這一獎項以來緯度最高、人口最少的獲獎城市。記者有幸走訪這座城市,了解其可持續發展的歷程。
“我們要比首都(赫爾辛基)領先10-15年。”拉赫蒂人的這種驕傲是有根據的。上世紀70年代,工業污水排放導致拉赫蒂附近的韋西湖嚴重污染,但經過系統治理,其水質已恢復到100年前的水平,成為世界著名的治湖案例。
如今,拉赫蒂再次邁出歷史性一步——告別燃煤。市長佩卡·蒂莫寧說,煤炭一直是拉赫蒂最主要的能源,直到2018年,煤炭消費比例仍占60%。從2019年4月起,拉赫蒂決定徹底棄煤,改用生物質能源和生活垃圾來發電和供暖。
拉赫蒂從1998年開始利用垃圾發電。與其他地區焚燒混合垃圾不同,拉赫蒂能源廠將生活垃圾破碎制成固體燃料,采用氣化燃燒技術,從而提升了效能,降低了維護成本,減少了污染風險。自2012年開始,制作固體燃料的工作主要由拉赫蒂垃圾處理中心承擔,能源廠只負責產能。
制作固體燃料的前提,是居民對垃圾進行良好的分類。記者在拉赫蒂垃圾處理中心看到,這里設置了大大小小30多個回收箱,有些是大型集裝箱,有些比水桶大不了多少,都貼著不同的標簽,如金屬、塑料、
玻璃、
紙板、廢舊電池和油漆等等。
七八輛私家車正在排隊進場,已經進場的人正在把帶來的垃圾分類扔到不同的回收箱中。一位中年男子表示,他驅車5公里到這里處理了一件舊沙發,由于體積比較大,多交了30歐元(約合235元人民幣)回收費。芬蘭SET清潔技術公司專家于里斯·特羅森科說,主動把垃圾送到垃圾處理中心,自覺掏錢扔垃圾,這是芬蘭人長期養成的習慣。
拉赫蒂地區的垃圾分類水平在芬蘭數一數二。生物垃圾會被送到垃圾處理中心旁邊的室內處理廠進行降解,其余垃圾過濾掉有害成分后會被送入固體燃料生產線,經過切割和多次分類,將可回收材料分離,剩余部分制成高熱值的固體燃料,運往能源廠。
垃圾處理中心首席執行官圖拉·洪卡寧介紹說,拉赫蒂的生活垃圾有52%燃燒產能,43%回收或降解,5%無害填埋。拉赫蒂市環境局長薩拉·瓦烏拉莫似乎還有更高的目標:要繼續提高回收水平,降低燃燒產能的比例。
瓦烏拉莫舉例說:“塑料袋既可以作為可回收垃圾,也可以作為可燃垃圾,但是我們希望盡量回收利用塑料,而不是付之一炬。塑料是很好的燃料,但是燒一次就完了,其實利用現代技術可以反復使用。”
據市長蒂莫寧介紹,拉赫蒂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
碳中和,即將凈
碳排放量降至零,而芬蘭全國的目標是2035年,歐盟的目標是2045年。“我們大大超前。”他驕傲地表示。
為此,拉赫蒂今年還將進行一項突破性嘗試——推廣個人
碳交易系統。這是一個手機應用程序,可自動跟蹤、識別使用者的出行方式。如果使用者堅持綠色出行,累積到一定分數,就能獲得獎勵。這個獎勵可能是一杯免費咖啡,也可能是電影票。項目負責人安娜·胡圖寧說,這套系統正在試運行,預計今年秋季正式上線,屆時拉赫蒂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本地居民碳交易系統的城市。
聽說中國一些城市正在積極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胡圖寧感到很振奮。她說,城市人口密集,對于可持續發展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要調動市民的積極性,共同研究保護環境的解決方案,在環保與發展之間找到出路。“在這項事業上,榜樣的力量很重要。”
作為歐洲新晉“綠都”,蒂莫寧認為拉赫蒂提交的環保“成績單”經受住了嚴苛的考驗——首先要符合條件才能參選,然后要經過挑剔的專家評估,進入決賽前三名后,還要接受獨立評委會的審議。“獲得這個頭銜著實不易。對于人口只有12萬的城市,這是極大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