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唐劍武團隊與中外機構合作,利用濱海濕地碳沉積數據和美國濕地調查數據,系統估算了當前美國國家尺度上的濱海濕地固碳能力。同時,利用氣候模型預測數據以及全球未來濱海濕地面積的模擬數據,建立了固碳速率與氣候因子的經驗模型,并對未來80年的濱海濕地
碳匯功能做了模擬預測。該研究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研究人員發現,碳埋藏速率在不同濱海濕地類型,如鹽沼濕地、紅樹林等的變化并不顯著,但是濱海濕地的地域分布對濕地碳埋藏速率有顯著影響。總體上,這些濱海濕地的沉積速率隨海平面上升而上升。濱海濕地的平均固碳速率在每年每平方米162克碳左右,相當于1公頃濕地可以吸收1輛普通汽車1年的
碳排放量。
根據氣候模型模擬的數據表明,這些濱海濕地的總固碳速率在不同氣候變化情境下都會呈現增加的趨勢。在未來低、中和高碳排放模擬情景下,其整體的碳累積速率都呈現上升趨勢,最低上升比例為30%,在高碳排放模式下其固碳能力甚至會翻倍。
唐劍武表示,保護和修復濱海濕地,增加其強大的固碳功能,既能夠保護海岸生態環境,又能固碳
減排,抵御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