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2月5日說,全球
碳排放量在2009年后穩步下降幾年之后,從2017年開始回升。這一趨勢使世界走上了一條危險的道路,要減緩氣候變化,必須減少碳排放量。
IMF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全球碳排放量在2017年增加了1%,在2018年又增加了2%。近年來,中國的碳排放量逐年減少,原因是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增加,經濟增長已更加扎根于服務業而非制造業。印度和其他新興
市場經濟體的碳排放量則在不斷增加。2018年,除美國外,所有七國集團經濟體的碳排放量均出現下降。美國碳排放量增長是由于工業生產復蘇,同時也有可能源于惡劣的天氣。
IMF指出,為了詳細闡明近期排放量增長背后的因素,可以將碳排放總量增長分解為
碳強度(即每單位能源的碳排放量)、能源強度(即每單位GDP的能源使用量)、人均GDP和人口的增長之和。
在過去5年中,能源強度和碳強度的下降一直有利于減少碳排放量的增長。但是,2018年能源強度對
減排的貢獻下降,這可能是由于全球工業生產周期性回升所致,其結果是能源強度和碳強度下降無法抵消人口和全球人均收入增長、尤其是人均收入在2017年和2018年回升導致碳排放增加。
隨著風能、太陽能和天然氣繼續緩慢取代煤炭,成為所有主要排放國
電力部門的首選能源,2018年碳強度的降幅大于往年。盡管如此,IMF指出,決策者應繼續采取旨在抑制煤炭和其他具有污染性化石燃料需求的
政策。例如,提高碳排放價格將加速傳統能源向低碳能源過渡,對研究和開發給予補貼將提高能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