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特別報告提出了1.5℃溫升目標,并建議開展土地、能源、工業、建筑、
交通和城市等方面的減緩行動,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全球方方面面的努力,不應該僅僅關注基于陸地的減緩行為。作為全球最大的生態系統,海洋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潛力不容小覷, 也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們的海洋大會” 2019近日在挪威舉行,由中外合作伙伴共同發起成立的“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簡稱“聯盟”)在大會期間啟動了 “海洋命運共同體和海洋環境治理專題伙伴關系”,成為聯盟框架下第十個專題伙伴關系。
為了更好地了解海洋如何為減緩氣候變化作出貢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聯盟于10月30日舉辦了“海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的高端對話會。本次對話會由美國環保協會(EDF)承辦。
國合會副主席、聯盟聯合主席、“可持續海洋經濟高級別小組”挪威特使、挪威前氣候與環境大臣赫爾格森(Vidar Helgesen)做客對話會,基于可持續海洋經濟高級別小組(High Level Panel for a Sustainable Ocean Economy)9月底發布的《海洋為氣候變化提供解決方案》報告,分享了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
運輸、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海洋捕撈漁業、水產養殖與飲食改變和海底碳存儲等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的角色和潛在貢獻。赫爾格森還呼吁,現在就開始采取行動。
作為本次高端對話的與談人,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黨委書記王菊英表示,海洋對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她指出,過去150年,海洋吸收了氣候變化90%的熱量和大約30%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但目前社會還未意識到海洋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作用。《海洋為氣候變化提供解決方案》報告不僅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到海洋上,提出了可以從哪些方面實現海洋的
減排潛力,給出了海洋減緩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為未來開展海洋參與應對氣候變
化工作指明了具體方向。她還強調對于新技術新方法的采用,一定要注意對海洋環境的影響評估。
本次會議吸引了來自國合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挪威駐華大使館、巴塞爾公約亞太地區協調中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資源研究所、創綠研究院等多家機構的30余位代表到場參加,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研究員周秋麟等專家通過遠程視頻方式接入參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