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升高不僅會影響食物供應,還可能改變食物口味
在陽光的作用下,植物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糖和氧氣,用來生長莖、根、葉和其他好吃的東西。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持續上升,這聽起來可能像是將要迎來一場植被繁盛,但任何綠色產業的迅猛增長都將帶來負面影響。
半個世紀以來,農學家們已經記錄了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植物中礦物質、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的持續下降。2002年,數學家伊拉克利·羅蘭茲(IrakliLoladze)提出了一個理論: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光合作用需要的蛋白質越來越少,這意味著植物在吸收微量元素的同時獲得的附帶礦物質也越來越少,從而導致健康和不健康成分的比例發生傾斜。他記錄到,包括大米和小麥在內的某些作物的養分平均下降了8%。而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數以億計的人——主要是生活在貧困中的孕婦和
兒童——最終可能會缺乏鐵、鋅、蛋白質等基本元素。
2014年,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塞繆爾·邁爾斯(SamuelMyers)在《自然》(Nature)發文稱,未來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能會超過當前水平,在這種大氣條件下,地球上最重要的農作物中所包含的一些關鍵營養成分可能會降低。2017年,邁爾斯等在《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HealthPerspectives)上發表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如果不加以遏制,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會嚴重損害小麥、水稻和其他主要作物的營養價值,使全世界數百萬人面臨蛋白質缺乏的危險。
在IPCC的最新報告中也指出,高二氧化碳水平下種植的小麥,其蛋白質含量將減少6%-13%,鋅含量將減少4%-7%,鐵含量將減少5%-8%。充滿二氧化碳的豆芽含有更多的淀粉和糖(額外含糖的植物可能會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以及更少的礦物質和蛋白質。我們可以盡量避免吃垃圾食品,但糧食作物也越來越“垃圾”了,人類避猶不及。
2015年墨爾本大學的一份報告中列出了許多受氣溫上升威脅的食物。該報告特別關注澳大利亞,這個島國93%的糧食供應來自國內,氣候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嚴重影響其糧食供應。墨爾本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在未來氣候變暖的情況下,許多食物可能會發生變化:甜菜和胡蘿卜在炎熱干燥的天氣里變得不好吃;在既潮濕又炎熱的地區,土豆患枯萎病(一種嚴重腐爛的疾病)的風險更高;肉類也不能幸免于熱浪,像雞和牛這樣的動物也會像人類一樣,在受到高溫的壓力下影響食欲,動物不會吃得那么多,也就不會長得那么胖——這就導致了更硬、更有彈性的肉;許多動物把谷物作為食物來源,氣溫升高和干旱會導致小麥和其他農作物發育不良,導致谷物產品和以谷物為食的動物價格上漲;乳制品部門業出現了一些最劇烈的變化。研究人員發現,熱浪可以使奶牛的產奶量減少10%~25%,在極端條件下甚至可以減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