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積極參與者,也是能源和生態轉型的重要推動者。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能源轉型成為法國追求大國地位和增強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法國通過開展氣候外交,積極參與氣候談判、氣候援助等,力求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搶先占領高地,從而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積極開展氣候外交 搶占國際治理高地
法國在氣候治理中的自身優勢在于其核能大國的地位,對化石燃料依賴性較低,自身
減排壓力較小。而法國國內的環保力量和政黨一直有較大影響力,并努力促使政府將環保
政策納入內政外交,尤其從21世紀初以來,減少溫室效應和應對氣候變化長期被法國政府列為國家優先級事務。
2015年,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巴黎成功舉辦,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確定了2020年后全球氣候治理的制度框架。2017年6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幾小時后,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英文演講,強調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并提出“讓地球再次偉大”(Make our planet great again)的口號。馬克龍成為第一個針對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發表觀點的國家元首,之后還同德國、意大利發表聯合聲明駁斥了特朗普重新談判《巴黎協定》的提議。
同時,法國重申了歡迎美國氣候科學家的態度。法國政府設立專門的網站,發布了具體的人才引進項目規劃:計劃引進約50名高水平外國氣候科學家,為每人提供3至5年資助,每人總計約合150萬歐元的直接資助,還有其他實物支持。
2017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大會成功召開兩周年之際,由法國提議,和聯合國與世界銀行一起舉辦了“一個星球”氣候峰會(One Planet Summit)。法國邀請了6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來自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企業、研究機構、地方政府的近4000名代表到巴黎參會。馬克龍在峰會上呼吁所有人迅速行動起來,為氣候變化
問題做出努力。
出臺六點主張 應對氣候變化
馬克龍總統在2017年宣布了對環境和氣候政策的六點主張。
第一,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能源政策的首要目標,逐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5年內關閉所有燃煤發電站,進行產業轉型;禁止頁巖氣勘探和開采;不再為石油、天然氣等碳氫化合物的勘探和開發頒發新的許可證;提高碳稅,目標是到2030年達到100歐元/噸。
第二,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均衡產能比例。到2022年實現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量翻番;鼓勵私人領域投資以縮短和簡化可再生能源推廣的過程,尤其關注能源儲存和智能電網領域的研究、開發和投資,目標是動員300億歐元私人投資;減少核能比重,關閉費斯內姆核電站,堅持落實到2025年將全國核能發電的比例減少至50%的目標。
第三,將循環經濟作為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增加對垃圾焚燒和填埋等污染活動的稅收;支持垃圾分類技術現代化;到2025年之前實現所有塑料產品的回收再利用。
第四,保護法國人的健康和生活環境。5年內逐步提高柴油稅,直到與汽油稅持平,以減少大氣中細顆粒污染物;發展生態農業,逐步減少使用殺蟲劑、草甘膦除草劑等農藥,開發不會威脅人體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的替代品。
第五,動員其他領域配合生態和能源轉型。給各地區提供資金支持以落實環保措施,同時為因產業轉型而失業的公民提供就業機會;加快電動汽車的普及,不但給購買電動汽車的民眾予以獎勵,同時完善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家用汽車的制造日期在2001年以前的民眾若置換能耗相對較低的汽車將可以享受1000歐元的補貼;幫助中小企業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降低成本;在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框架下,每年提供高達兩億歐元的資金獎勵落實環保措施的農民,例如減少放牧、維護自然景觀等;5年內提供50億歐元的財政支持用于農場現代化項目。
第六,保護地球。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法國海外領地設立生物多樣性保護機構;呼吁全球國家元首和企業關注氣候變化問題;將落實《巴黎協定》作為法國國際事務的優先事項之一,在歐洲層面對不遵守條約規定的國家實施貿易制裁,同時聯合其他歐洲國家給美國施壓促使其留在《巴黎協定》的框架中,承擔減排責任。
遭遇“黃背心”挑戰 氣變政策緩步走
為履行《巴黎協定》,馬克龍政府于2018年上調了一次燃油稅,又在生態轉型部2019年財政預算中擬定了于2019年1月1日再次上調燃油稅的環保政策,柴油稅每公升上漲6.5歐分,汽油稅每公升上漲2.9歐分,并計劃在未來幾年將繼續提高燃油稅,以減少
碳排放,發展清潔能源。燃油稅上調導致油價上漲,法國民眾的燃油成本大幅增加,引發了廣泛的不滿和抗議。2018年11月17日,法國“黃背心”運動拉開序幕,首日即有超過28萬法國民眾走上街頭游行,以抗議政府加征燃油稅的決定。這場運動很快從首都巴黎蔓延到法國其他城市,甚至有蔓延到意大利等其他歐洲國家之勢,暴力程度與日俱增,訴求議題也從反對增加燃油稅逐漸擴大到其他領域。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張敏認為,保護環境與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議題,但遠非首要議題。法國總統和政府官員在對外講話中始終宣稱應對氣候變化是法國的重要任務,并為此頻頻奔走發聲,但目的更多在于利用這一議題在國際社會中推銷法國,并未真正將其作為法國國際和國內事務中的首要任務來對待。特別是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之后,法國更加希望抓住機會,擴大影響力和號召力,提高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實現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外交目標。環境氣候政策正是為這一目標服務。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發表的《法國發展報告》指出,為履行國際承諾,樹立形象,法國在國內描繪出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規劃愿景,推廣低碳生活,促進發展低碳經濟。然而,這些規劃藍圖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落實到具體法律政策時,不論是“去核化”還是“征收碳稅”,都面臨巨大的質疑和反對,使馬克龍總統和菲利普總理面臨民意支持率下降的巨大壓力。當前法國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和社會改革進展緩慢、社會矛盾突出,民生問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議題比環保更緊迫,法國政府無法將更多的精力放到環境氣候領域。環境氣候政策的實施落地,需要平衡利益沖突,并與其他各項政策措施協調運行,通盤考慮,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