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回顧中美氣候科技交流史——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挑戰(zhàn)

2019-10-21 17:46 來源: 南方碳索

10月17日,主題為“當代中美氣候變化科技交流”的講座在清華大學舉行。講座上,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普莫娜分校歷史系教授王作躍探討了從20世紀80年代開啟的中美氣候變化科技交流史,包括2014年中美達成氣候變化應對協(xié)議及其對2015年巴黎氣候協(xié)定的貢獻,闡述了科技交流對中美發(fā)展及應對全球問題的重要性。

王作躍表示,中美氣候變化科技交流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美科學家開啟合作,推動氣候變化的研究。第二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兩國加入了全球應對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在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空氣污染和環(huán)境保護方面,中國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

01

王作躍進一步提出,事實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就開始關注國際上關于氣候變化的討論,即“小冰川即將到來”的變冷說和“全球變暖”的變暖說。那時中國尚未處于國際科學前沿,但十分關心氣候變化問題以及由此對農業(yè)生產可能造成的影響,并積極考慮應對措施。例如,竺可楨在1962年發(fā)表的《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一文中提出,過去60年間,北半球氣象數(shù)據(jù)和其他相關事實提供了不可否認的證據(jù),表明在此期間特別是在高緯度地區(qū)呈總體升溫,中國也不例外。當時,有一種關于氣候變化問題討論的聲音認為,氣候變化的波動是自然的,并非由人類活動導致。作為一名嚴謹?shù)目茖W家,竺可楨后來在1970年代初的研究匯總分析了各種中國歷史資料,包括中國古典文學中關于花、鳥的描述,從物候知識角度,繪出了氣候變化曲線圖,表明從工業(yè)革命開始到現(xiàn)在,氣候變化基本上呈變暖趨勢。該圖與其他國家科學家采用科學技術繪出的氣候變化曲線圖十分接近。但鑒于當時中國科研條件有限,竺可楨并未對氣候的原因作出確切的解釋。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葉篤正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進一步認識到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氣候變化的真實性、現(xiàn)實性和嚴重性。隨后,美國科學家馬隆(Thomas Malone)到訪中國,成為中美科學家在氣候變化研究方面進行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的重要契機。這些科技交流一方面重申了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另一方面推動了一系列國際項目,包括中、美、蘇三方科學家建立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 IGBP)。該計劃旨在討論全球氣候變化及其產生的影響,為國家和國際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基礎。

02

近幾十年來,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也存在波折。但中美兩國政府都積極采取措施以應對全球變暖問題,這對改善環(huán)境、應對能源短缺等問題都十分有益。

就當前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xié)定》一事,王作躍認為,雖然特朗普與科學界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但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并未因此完全中斷。民間、地方、高校之間等各種渠道的合作依然存在。例如,9月23日,加州中國氣候研究院(California-China Climate Institute)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成立。該研究院將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共同合作,進行零排放汽車、低碳交通以及長期氣候政策執(zhí)行等問題的研究,共享最佳的創(chuàng)新解決方案,培訓研究員和科學家,并與中美企業(yè)、政府和氣候領導人舉辦一系列“地方政府氣候對話”。

講座還談到了公眾對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的重視。這方面,王作躍對中國公眾的認知度進行了贊賞。

王作躍認為,中美兩國在這方面的合作關系是共贏的。兩國政府必須攜起手來,找到更多合作契機,充分拓展科技合作,繼續(xù)擴大科學交流,尋求更多有效的應對措施。同時,學者也有更大的責任呼吁公眾,從自己做起,在全球、全身范圍內倡導、踐行低碳生活方式,為應對氣候變化做貢獻。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